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相关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本该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却肆无忌惮地欺凌弱小,这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困惑欺凌行为背后产生原因的同时,也更关心如何维护广大学生的安全,安定校园该如何做好预防及相应辅导措施。
从个人到社会层面,校园欺凌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校园欺凌呈低龄化趋势,主要频发于中小学校园,这与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特性有关。另外,缺乏监控人员或机制以及青少年受其同伴压力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在汉斯出版社《教育进展》期刊中,有论文举例介绍了奥维斯欺凌防范计划和友善校园计划,并借鉴其防治模式从学校和教师辅导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欺凌行为多种多样,中国台湾的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将欺凌行为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性欺凌、反击型欺凌和网络欺凌六大类型。其中,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较容易被教师或辅导人员觉察,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属于直接型欺凌;而与之相对应的间接型欺凌,如网络欺凌、关系欺凌等,由于其实施手段的隐蔽性,特别是网络欺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难以定位原始欺凌者,因此难以介入干预或有效预防。在各类欺凌事件中,以言语欺凌最为常见。
在受害者分析上,和女生相较,男生较常涉入校园欺凌与受凌;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另外,就群体而言,校园欺凌行为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形势严峻。
对于学校而言,我国校园可借鉴国内外治理经验以及相关的流程指导,并结合本土文化创建适宜的防治模式,明确责任主体,形成主次分明的防治程序;还应设置多通道的反馈途径,不仅覆盖学校,还应保持与家长和社区的紧密联系,避免监控覆盖面出现漏洞;最后,不管对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甚至旁观者,学校都应进行辅导干预,深入了解事件缘由,及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联系,介入心理辅导,干预欺凌者的不良行为,疏导被害者并做好身心保护,提高旁观者的防范与救助意识。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活动,创建积极班风,良好的班级氛围能避免欺凌事件的发生。教师需介入班级管理,随时关注班级情况,提高对欺凌事件的觉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情绪波动,重视学生之间的矛盾,并及时处理干预;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同理心,提升问题解决技巧,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是非观念尚未健全,易冲动,好胜心强,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情绪与感受,将心比心地关怀他人。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校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政府、学校、教师、社区等各界应密切关注校园欺凌,各方之间应紧密联系,做好信息沟通以形成全方位的监控与预防,还给学生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
FROM 171.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