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欧美孩子,中国孩子寥寥无几的书籍阅读量令人汗颜。读书少,再加上课堂教学中
“技术化、机械化”的风气,让中国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每况愈下。孩子的语文
困境怎么破解?为此,外滩君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方向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赵志伟进行了探讨。赵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史研究,也有着丰富的一线教
学经验,或许能对此给出一张“治病良方”。
2016年,中国童书博览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及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儿
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有62.1%的城市家庭,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数量低于30本,只有19.5%的城市家庭拥
有超过50本适合儿童阅读的藏书。
相关研究
2017年,全球最大童书出版社Scholastic 与全球Top25的调研公司 YouGov 合作发布《
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第六版》。
报告显示在2016年,英语为母语的6~17岁孩子家庭中:
经常阅读者拥有140.8本书,中等阅读者拥有90.6本书,即使是极少阅读者也拥有6
5.3本书。
相关研究
早年,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还曾比较中美孩子的课外阅读,发现在一个中国普
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在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美国孩
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
阅读方面的薄弱,让许多孩子在言语表达方面错失培养的良机。缺少阅读积累,没有遇
见文字中那些高明的手法和值得模仿的对象,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要么幼稚肤浅,要么
堆砌辞藻,言之无物。
尽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十几年语文教育中还有多达1.3万节的语文课,但这些,似乎都
没能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理想的高度。
语文课堂上,技术化、机械化的风气仍然存在,要求孩子们写出一字不差“标准答案”
的阅读分析题屡见不鲜,这种南辕北辙的学习方法正在破坏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那么,语文应该怎么教?怎么学?这个问题很大,但是当下又不可回避。或许既了解语
文老师的教学,又了解孩子的语文学习,才能对此有些头绪,开出一张“治病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方向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赵志伟教授便有这样的经历。
他早年曾在初中与高中任教,积累了许多一线教学经验,后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
教育史研究,除了发表数十篇论文,还经常为专业期刊撰文,针砭时弊。
在寒冬来临之际,赵教授与外滩君分享了他多年来的观察与思考。语文关乎一个人的人
文素质,当下的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却过分咬文嚼字,忽视了自然的学习过程。
要想走出这样的困境,需要专业的老师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一方面能大量阅读,积累文
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能养成写作的习惯,有方法地写出好文章。
赵志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观察与作文》《幽默的中国
人》《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等,编著《名家名作百八篇》《旧文重读》等。发表语文教
育、书法论文数十篇。
用学外语语法的方式学母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说到语文教育,赵教授给外滩君分享了他儿子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却令人印象
深刻。
“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都很好。结果四年级一次期中考试,语文考了72分。我
就觉得,小学就这样子,以后还怎么学?我就去找他的语文老师小李。小李老师和我说
,这次考试难度大,孩子们分数都不高。我问为什么难度大,他说开始考察阅读分析了
。我大吃一惊,心想小学刚刚学会阅读,怎么就开始阅读分析了。”
尤其是这样的阅读分析题,并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
力。
比如,一些主观性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只是命题人个人的解读“意见”:这篇文章的
标题好在哪里?可不可以改?这句话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底是“花” 溅泪?还是“人”溅泪到花上呢?强解
作人,是不可取的。
还有的题目,要求孩子和答案写得一模一样。
衣服好不好看?答,颜色不好看。
不对,标准答案是“款式不好” 。
人为什么不能不吃饭?答,人会死掉。
不对,标准答案是“人会慢慢地饿死” 。
赵教授认为,这种所谓的“阅读分析”孩子注定答不对。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觉得语文
考试是考不会的,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回报来肯定自己的付出,那么就会渐
渐丧失阅读的兴趣。
而且,就算孩子掌握了答题套路,答对了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什么呢?什么也
没有。
这种环境下孩子对语文不会有多少感情,对古诗文的记忆背诵也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就
像杜威说的那样,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干。考试一结束,背诵的东西就
会忘光。
赵教授强调,这种纠结语法、咬文嚼字、在字词句中“赏析”文本的做法,不仅不利于
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反而还让他们养成了坏习惯——返读与停顿。原本流畅的阅读变得
支离破碎,不停地在阅读的过程过倒回去重读。
什么时候才需要返读与停顿?是学外语的时候。因为句子很长,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影
响到对文本的理解的时候,才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无独有偶,二战以后,一些欧美课堂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浪费大量时间分析
课文、讲解语法、追求精确。
针对这种现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提出“阅读自动化”的概念,这或许才是孩
子应该培养的阅读能力。
阅读自动化,主要指“流畅自如地阅读”,需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阅读时打断他们。随
着孩子们阅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就会变得越来越流畅,就像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
的那样,“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母语的习得过程具有自己的规律,和学习外语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不同的。
赵教授以日本语言教育学家西尾实的观点举例。西尾实在《国语教育学的构想》中,提
出“语言生活的领域与形态”理论,将母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出生到学前属于地盘领域,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口语。
小学到初中属于读写语言生活领域,学习用文字表达的领域。主要依靠教科书学习
阅读与写作,掌握读写技能。
高中以后属于文化语言生活领域。学习科学性、哲学性、艺术性的语言,贯穿人的
一生。
在孩子还处于读写语言生活领域的时候,却不断地要求他们分析课文,在字词之间寻求
“标准答案”,无疑破坏了他们完整流畅的阅读过程,最终不仅没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还可能让他们厌恶阅读,厌恶语文。
《学记》中也曾谈到教育要遵循顺序和规律:“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
孙,则坏乱而不修。”
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再补救,即使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一定顺序传授
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赵教授也强调,读书最忌“言语坏天常”,“天常”就是规律。谁都知道还不会走路的
孩子是不会跑的,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孩子尚未能流畅阅读时,就要“阅读分析”,回
答问题要字字“标准”是多么违背学习规律的事。
二、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指引,后患无穷
由于语文教育中的种种问题,许多孩子不爱阅读,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短期来看,或
许看不出影响,但如果将目光放长远一些,缺少阅读积累的弊端就会显现。
其一,缺少历史概念,没有系统知识。
当前兴起的新媒体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切割了人们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
读”开始流行。但是这样的阅读方式,无法让孩子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来理解文章。只读
单篇的文章,知识是零碎的,情感是片面的,人物是扁平的。
如果孩子不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不知道莫泊桑生活时代的虚荣心、拜金主义,还有普
法战争的背景,又怎么能够理解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怎么能够理解角色行为举
止背后的无奈?碎片化短文是教不会孩子“知人论世”的道理的。
其二,图像输入替代了文字阅读,缺少想象力。
从儿童的自然发展来看,形象思维的发展要先于抽象思维,所以越小的孩子也越喜欢读
有插画的书,更喜欢看视频。
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看图比看文字更叫轻松。但是,如果就此沉溺于图像中,孩子
就会丧失阅读纯文字的能力,读不下去大部头的书。
赵教授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父辈祖辈即使没有读过几年书,都能出口成章,下笔
成文,写出来的文章至少也能文从字顺?读得多,读的全是经典之作。如果只读现在这
薄薄的一本课本是绝对不可能成才的。”
而过多地看图、看视频,许多孩子得不到文字的滋养,言语表达都趋于碎片化,口语化
,写出来的文章也平淡寡味。
就拿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原本应该充满原创性和趣味性的网络用语,也正在变得越来
越同质化,许多人都用一样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以弹幕为特点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2018年年度弹幕“真实”共出现约47.7万次,
2019年年度弹幕“AWSL”出现329.6万次,约为2018年度弹幕出现数的7倍。
而孩子的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上乘的文本阅读,或者原著阅读,孩子的仿写作品只
能在低段位徘徊。写来写去,水平就在那里,没法突破,没法达到更好的水准。
其三,没有强大的精神偶像。
阅读,不仅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文化中沉淀的瑰宝,也让他们感受到其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
,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可是反观现实,腾讯育儿联合企鹅童话进行的《网红经济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调研显
示,近50%的孩子有想当网红的想法,理由是“网红”看着光鲜亮丽,不用很辛苦,就可
以赚到钱。
虽然的确有“正能量”网红偶像,用积极励志的原创内容正面激励青少年,但仍然有很
大一部分“网红”依靠恶搞、低俗的内容来获取关注,青少年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他
们的言行举止。
而内心的空虚反应到写作上,言之无物就是表现之一。孩子们的生活中本就有大部分时
间被学校生活占据,如果没有书籍来丰富他们的世界,那么难免会无内容可写,为了交
差,为了分数,空话假话套话满天飞。
那孩子的写作水平应该如何培养?如何评价呢?赵教授引用了孔子的观点来解释:
一是“修辞立其诚”,人要对自己的言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二是“辞达而已矣”,说话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即点到为止。
三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出的话如果没有文采条理,就不能流传很远。
这三个境界的要求一层比一层高,但无一不需要大量的阅读做基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小学时期阅读积累不够,用语不规范,到
了写作的时候,孩子就会乱成一团,没有办法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即使老师后期再
进行补救,也只会原地踏步,特别空洞和模式化。
三、不刷题,不急躁,突破语文困境为时未晚
要改善语文教育的问题,无疑需要从阅读入手,培养阅读习惯。赵教授提到,孩子在阅
读时,一定要具备历史概念。他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虽然不至于要到“文史哲”都
了解的程度,但历史概念不可或缺。
纵览中文文学的宝库,文学价值高的作品必定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试想,看
《三国演义》怎能不了解东汉至三国的历史背景?读《水浒传》怎能不知道宋朝发生了
什么?
在历史知识的支撑下,大量的阅读能够让孩子建立起一张网络,串联起内容。文科学习
应该是滚雪球,越滚越大,而不是碎片化学习模式下,东拼西凑知识点。
那么,如何选书?
一,可以从图像入手。孩子喜欢图像化的东西,那么电视剧、动画都是激发兴趣的好手
段。
比如,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读《围城》《红楼梦》这种经典作品,但是当他们对电视剧
感兴趣以后,就会自发地去看原著。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方法。
二,可以从内容入手,其中名人传记是首选。一方面,名人传记本身具有故事性,读起
来不会特别枯燥,还可以学习其中的文字表达,另一方面,阅读名人传记还可以为孩子
树立偶像,在精神发展上起到引领的作用。
赵教授拿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小时候喜欢赵子龙、岳飞,到了大学开始喜欢胡适、鲁
迅。名人们让我们身边有一个学习的对象,这个非常励志。”
法国教育家阿兰曾在《教育漫谈》中写道:“怎样学语言?向大作家学,别无他途。向
最严密、最丰富、最深刻的语句中去学,而不学那会话课本的平庸俗句。首先是学习,
而后打开那三重密扃下的宝藏,见到所有珍宝。我没有看见儿童不钦佩、不崇敬而能有
所提高;他是儿童,他必经此途。”
至于写作,其实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因为倾诉是人的本性。落笔成文的方式中,赵
教授非常提倡记日记。20世纪40年代,黎锦熙提出写作教学的三原则,最后一条就是“
日札优于作文”,写日记、札记优于写作文。
赵教授指出,记日记的重点在于书写中的转换机制,坚持长期写作,就可以加快口语向
书面语转化的速度,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针对语文教育中的种种问题,赵教授提出了许多方法论,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老
师和家长思想上的转变。
急功近利的心态是目前最容易出现的心理,也是最不可取的。频繁的考试,严厉的态度
,或许能够通过“震慑”的力量让孩子们在短期内进步,但是,长期看来,不利于孩子
的学习。
布鲁姆在《教育评价》里说道:“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
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
学习时间。尽管学生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度厌
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
所以,老师和家长更加要注意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另外
,自己不要先困于分数的囹圄,为了一分两分去逼迫孩子遵循“标准答案”,限制他们
的思维。
语文学习,在于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又在于积累与表达,都是开放性的东西。被动
、无趣的学习终与离语文的真谛背道而驰。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02.161.*
FROM 113.1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