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不了私信,就在这里回复吧。
心理学专业大学老师,自己这些年遇到一些有抑郁或双向障碍的学生,深刻体会到他们的不易。作为尝试给支持(不是咨询)的老师,也特别理解作为支持者、陪伴者的不易。
我觉得你朋友孩子这个情况是两难。如果在症状稳定后,不尽快回归原班级,之后(不论是降级、还是换学校)她适应的难度会加大。在我们学校也存在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有较严重的抑郁或躁郁症,学院处于安全考虑,都希望孩子能休学,因为只要学生一回家,出了事学校不担责;但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明白,休学一方面当然能提供缓冲,因为学生的问题一部分就是学业和学校人际压力触发的,但另一方面学生返校后将面临重新融入班级的问题,如果降级,还将存在适应新班级,以及作为学长/姐身份重新定位等问题,如果适应不好,学校适应带来的压力可能导致情绪恶化。注意,我说的还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总体肯定比初中生大得多!
另一方面,从支持者的角度,其实抑郁症的支持和陪伴者是很辛苦的。很多抑郁症患者有依赖和过度自我批评的问题,意思是他们可能会过度渴求人际连结,以及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化成大白话意思就是他们可能很希望你能经常陪伴她,然后希望能一直得到你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又不能让他看到敷衍和虚假。我的学生经常给我一发微信就是好几版,然后你要认真看了,找到肯定他的点,真诚地认可ta的不容易、辛苦和努力,其实是很费心力的。作为陪伴孩子治疗和成长的父母,他们自己肯定知道这个工作不容易,所以老师和同学家长想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大家目前对抑郁症了解不多,他们一方面害怕自己话没说好事没做好,导致学生/同学病情恶化(如会不会我一句话没说好,导致他恶化甚至自杀啊?那就好心办坏事了。)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可能因为孩子久病,看了很多书很多专家,慢慢学会了怎么去跟孩子相处,但老师和同学可能并没有这个知识和能力。
但对于一个人际依赖和敏感的孩子,老师和同学润物细无声地支持和陪伴对于他/她最初的适应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家长不要笼统地说需要老师和同学提供什么帮助,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师和同学的角度,想想老师和哪几个同学可以不太费劲地给你的孩子提供什么帮助,如何帮助,可能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什么麻烦,以及会给孩子多重要的帮助,并给他们免责。不要站在上帝口吻去说,谁有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一个健康的社会确实应该互相帮助,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一生中可能会患相对严重的精神障碍,但我们目前没有这个环境,苛求无助于问题解决),而是真诚地一个个地去请他们帮忙。我特别理解作为父母,孩子得病肯定会心力交瘁,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老师/同学的帮助确实特别重要,所以为了孩子,这样做值得。如果不知道怎么做比较好,我建议父母可以单独见咨询师,跟咨询师去商量,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咨询师的支持,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关于心理辅导的问题,我觉得有些版友可能有误解,家长肯定也不是要老师和同学提供心理辅导,而是希望孩子能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孩子得了抑郁症,他除了是个抑郁症患者/康复者,还是一个有正常社会交往需求的人。
另外,补充一个看医生的问题,国家精神卫生法规定,抑郁症要在精神科医生的主导下治疗。如果真严重影响生活,不要讳疾忌医,以为找心理咨询师能看好就不找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咨询师解决的是不同面向的问题,吃药也不就意味着就症状严重。
还有,现在有些精神科医生,给未成年人做诊断时,很多时候故意不给确切诊断,比如即使她确定这个孩子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在诊断单上也会故意打个问号。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担心误诊,二是如果确诊了,就需要登入国家精神卫生网,可能对孩子之后就业有限制。如果病人未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很多精神科医生处于保护孩子的考虑,就不会给确定诊断,但家长自己要了解清楚,不盲目悲观,但也不要盲目乐观。
【 在 bp308 的大作中提到: 】
: 抑郁厌学的孩子不少
: 想咨询下
: 1、学校有义务提供帮助吗?例如家访,或是老师微信鼓励孩子啥的
: ...................
--
修改:buaawangtao FROM 222.129.133.*
FROM 222.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