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让孩子一个人面对的话太难了,多管齐下吧
1 老师: 跟老师尽快如实沟通情况,今后再有类似的活动,可以请老师帮助安排一个组。这种自由组队的,肯定是小团体倾向,并有排他性。孩子如此, 平时更要跟老师多沟通,关心一下还在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也要把孩子在学校的感受反馈给老师,请老师支持一下,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周围同学对小朋友的看法,比如借助一些机会在班级公开表扬几次,传达出“老师很喜欢这个学生”的潜台词,效果可能大有改观
如果微信不方面沟通,下午接放学的时候可以晚点接送,跟老师沟通沟通,让老师对这个孩子印象深一点。
2 孩子:不了解你家孩子的具体特点,没法给出具体操作建议,但大的方向是有的
与人为善,帮助同学这是基本要求,常规做法很难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在一些困难的问题上出彩。 墙外开花墙内香,想让孩子开朗一些,仅依靠校内是不可能的,关键还是在课外和家里,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的去拓展朋友圈,增加自信,这要需要家长帮助。
3 父母: 一定不能懒,不能以“忙”、“内向”为借口回避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回避,孩子发展问题没有回避的余地。内向可能是被误解最多的概念,内向不代表封闭自己,每个人都有交流沟通的渴望,有不少内向的朋友,很会沟通,朋友很多,有时候所谓的“内向”只是不熟悉跟别人沟通的方法策略。 父母也要学习新的方法策略尝试着改变,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刻意的选择一些兴趣活动,当做一项任务去做,目的很纯粹“就是要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愿意主动去沟通”,不知道该怎们选的,就把可能的都列上,逐个去尝试,去体验,不好的就舍弃再寻找新的,一旦发现有孩子感兴趣的,这就是突破点,小朋友一旦在自己认为非常困难的事情上有所突破,带来的自信和改变 是无法估量的。
【 在 yiy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班里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自由组队完成,放学回家娃跟我吐槽,没有人主动找她组队,我说那你就主动找别人,她说别人都已经组好队了,不会加她了,我就说你不问问怎么知道,她说不用问也知道,如此循环说了好几遍。。。
: 其实也不能怪娃,基因导致的,娃爹就是个内向的人,我也不是特别外向,但上学那会起码还是有一两个比较要好的朋友的。不过要是好朋友某天没来学校,中午吃饭的时候就比较尴尬了,因为大家都坐成一堆一堆的,我想加入她们又不好意思,只能自己坐着吃,那种感觉到现在还记得。
: 现在娃经历着同样的事情,我们也不是没做过努力,跟同学组团出去玩也试过,只要放学有时间都跟同学玩一会。三年级了,没有什么实质改变,没有一个什么事都想着的特别要好的朋友,还是很孤单。(别的方式比如生二胎实现不了,因为每家条件不同)。也反思过自己之前的教育,哎,深深的无力感。
: ...................
--
FROM 22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