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变化,和我记忆中的各种代表性的思潮符号和背后的现实
一、80年代~90年代初【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知识无用论。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甚至很多倒腾服装、倒腾彩电的倒爷发了大财。知识分子相对穷,还需要批判把知识分子当臭老九的思想。
2.何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毕业包分配,铁饭碗,但高考难度很大,录取率低。
3.走后门。人们对这种暗箱操作还持鄙视态度,做这种事的人一般偷偷摸摸的。
二、90年代~21世纪初【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不能输在起跑线。无需解释。
2.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分子渐渐占据了富豪榜,大量倒腾服装的小贩返贫。
3.素质教育。无需解释。
4.找关系。走后门这种土语已没人提起。有权力的人堂而皇之地享受特权,不再遮遮掩掩,被视为光荣。民众对此趋之若鹜,毫不掩饰地崇尚能拉上关系的人。
三、近10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1.社会将狠狠地惩罚那些读不好书的人。房价暴涨,大陆民众发现曾经我们可以豁出性命、放弃一切逃奔的香港,居然有很多人住棺材房、鸽子笼。这些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但没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2.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受到极大重视,家长们斥巨资购入学区房、送孩子参加各种学科补习班和才艺学习班。只有那些手握巨额财富,或享受升学保障政策的人才能真正笑看风云。
3.焦虑。一方面,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另一方面升学方式进一步酱缸化(政策不透明,学校教的内容和小升初考核脱节),这导致家长无所适从,既不敢放弃学科方面的补习(报学而思、高思和优才等),也不敢不紧跟素质教育的大潮(给孩子报了一堆钢琴绘画球类等辅导班)。负面效应就是孩子家长都很累,但也不敢轻言放弃。毕竟没有知识分子情愿自己的孩子未来做蓝领工人。
4.反腐败。领导人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
修改:dcdc1979 FROM 123.113.238.*
FROM 123.1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