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的核心是共情能力,小学生社会经验少,生活经验少,无法跟作者共情
这是非常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有小学生能和作者共情,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不是抄答案就是心理早熟。
为了解决这种无法共情的矛盾,所以才出现了答题套路。
答题套路类似数学的解题公式,学生也记不住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但是公式一套,答案就出来了
【 在 janepencil (风杨)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请教一道三下语文阅读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y 28 10:13:52 2021), 站内
:
: 是不是可以说看懂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想说啥之后,再去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只是小低年级比较容易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等高年级就没有现成的句子需要自己组织语言了?所以阅读理解核心在于看懂文章、读懂作者和组织语言这三点,而不在于说要学到多少阅读理解的套路。
:
: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 倒也不是这么有规则的 只不过这次是正好赶上这个题了。我娃三年级的时候考试遇到过一篇短篇小说,背景涉及到抗日战争、两代人、爱恋与离别、怀疑与信任,叙事线还明暗交织,我家傻小子完全答不出来,连文章都看不懂。
: : 但是语文教学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肯定要随年级逐步提高。从题目找对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考核的是“看懂这是个什么事情”的能力。接下来是考察“作者写这个事情是想说啥”的能力。后面这个能力更高阶,但是也更贴近文学作品的核心,因为作者写内容,不单纯是写内容,里面都会融合作者自己想传达的信息、想表达的感情。能通过内容与作者共情,阅读能力才是到位了;不然的话,就是白读一个故事,读不出“弦外之音”。
: : 考试题的框架相对好处理,“从原文找答案”是个很正确的路径,但是找到原文还不够。接下来可以告诉孩子,找答案不等于找原句,而是要通过找到原句,分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以第2题来说,原句讲的是这些书承载着爸妈对我的希望,题目问的是这个希望是啥希望,那么答案肯定不是书,而是书代表的东西,就算想不到工具书-读物这样完整,至少好好学习什么的还是应该能编出来的。小朋友第2题直接答成书,说明完全没有深想到这一步,这就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newsmth.net·[FROM: 124.64.18.*]
--
FROM 114.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