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在近期一篇文章“Nerd vs. Jock”中,谈到了美国校园文化里的鄙视链:Nerd和Jock这两个标签,在美国校园文化里经常被用来描述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Nerd是那些可能对某一知识领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内向害羞的“书呆子”;
Jock则是擅长体育,外向而自大,凭着自己体格强壮或人缘好,喜欢欺负别人的“运动员”
纽约时报文章表示:在美国校园尤其是美国高中的“鄙视链”中,除了上述两个标签之外,还有以下角色:
Cheerleader:通常为女性,外表迷人,但缺乏内涵,常常与jock被视为一对;
Poser:喜欢模仿人缘好的人,为了融入集体愿意做任何事;
Emo/Goth:喜欢穿黑色、迷恋哥特等暗黑亚文化、成天摆出一幅“抑郁”模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Preps:来自富裕家庭、穿着精致,将来可能考入名牌大学成为社会中上阶层的学生;
Loner:没有朋友的边缘人物。
纽约时报指出,这些标签大多都是对不同个体过于简单且不准确的概括。比如,拉拉队员从事的是一种强度高、难度大,也很危险的运动,把她们简单地概括为空洞的花瓶更多体现了对女性的偏见。
除此之外类似的偏见或刻板印象还有:亚裔男性往往被贴上“Nerd”标签。在大学招生系统中,他们常常因此被置于劣势。
例如近期哈佛大学被披露在申请人的“个性”评估上一直对亚裔申请人打出低于其他族裔申请人的评分。在“积极人格”、亲善力、勇敢、善良和“广受尊敬”等性格特质上,“只会读书”、“不善交际”的亚裔学霸难以获得哈佛招生人员的青睐。
纽约时报另一篇观点文章“Jocks Rule,Nerds Drool”认为,传统的nerd形象正在被推翻。他们凭借自身的聪明的才智和独特的优势,从学生时代的弱势上升成为了以科技驱动的经济市场中的赢家,例如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等。
尽管如此,更多书呆子或者学霸在学生时代由于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不可避免地留下心理阴影。这也可能成为部分成功的nerd成年后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施展自己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许多书呆子可能都与我一样,直到高中毕业多年后,才去读中学里的指定读物。但是,我错过的绝不仅仅只是几本书而已。我对许多美好的字眼都嗤之以鼻,比如“人格”、“正直”,因为成年人贬低了这些词。
在他们嘴里,这些词似乎都是同一个意思——“听话”。一些孩子因为具备所谓的“人格”和“正直”,而受到夸奖,可是他们不是呆得像一头大笨牛,就是轻浮得像一个不动脑筋的吹牛者。如果“人格”和“正直”就是这种样子,我宁愿不要它们。
在这场激烈的人缘争斗中,书呆子并不是唯一输家。他们不受欢迎,只是因为他们分心去干别的事了。还有一些孩子则是主动放弃,因为他们对这个过程感到厌恶。
青少年都不喜欢孤独一人,即使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也是如此。所以,当他们选择退出这个系统时,他们往往会一群人一起退出。在我读过的学校,叛逆心理的主要焦点在于毒品的使用,尤其是大麻。这帮孩子穿着黑色的演唱会T恤,被称为“怪人”(freak)。
怪人和书呆子属于同一个联盟,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虽然在怪人的群体中,绝不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至少看上去如此),但是从整体上看,怪人还是比其他孩子聪明。我本人更多地属于书呆子阵营,但是我有很多怪人朋友。
--
FROM 117.1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