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力培养,跟孩子自身的心智发展阶段和个性发展水平都息息相关,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而言,心智发展阶段滞后,现得比较低幼的孩子,主要采取短期目标以刺激学习动机,比如说即时的或者阶段性的奖励作为手段,此时,目标设计要简单清晰,不要涉及太过复杂的标准,以适应孩子的认知习惯和意识水平,而且,一旦达成目标,即要及时奖励,绝对不宜临时改变要求。这种办法,类似于学习动机培养中的强化机制。不过,这样做,不代表就一直奏效,其意义在于逐步过渡到更具自我价值的学习动机方面。
如果孩子的认知和意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自驱力的培养,就要转到激发孩子的自我价值的方面。包括学习与自身的关联度,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包括对于自我的目标定向。一般说来,随着孩子的学习阶段的提升,在提升自驱力的手段上,也会逐步提升。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而言,可以用学习以及学习的过程和阶段等,与其小升初目标相联系,这往往是通常的小升初“牛娃”们的一般动机,此种情况下,要做的就是小升初目标的导入。这一类的动机激发也发生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过程之中。
此外,针对某个具体学习内容产生的成就和效能感,能够对自驱力的激发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一点,要求孩子能够在特定的方向上(比如说兴趣方向)采取集中学习,从而迅速达成某个学习目标(如英语中的PET考试,奥数的杯赛,作文大奖赛或者科技小论文小发明等),这样能够极大的增强孩子在该特定领域的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并提供了将之迁移的可能性。在实操中,就是选择突破点,有所侧重,而且,可能该突破点不一定在学校主科上。
对自驱力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在学习之外的成就目标和自我价值,比如说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举例说明,某个高中生以建筑设计为自己的最大兴趣和未来发展目标,他可能自己就选择国内最好的建筑学系或者国际知名建筑学院作为求学目标。
--
FROM 125.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