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有部分孩子在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这需要强化孩子的语料输入,也要强化语料的输出,归根到底,还是要强化语料的输出。关于语料的输入,依据语境和场景要求,定向积累语料,这是可行的办法,比如古诗文中山水田园诗词赋文的集中整理,这里就不多说,这里,提出一点关于强化语料输出的多角度多要素小技巧,同时也是日常观察、思考和积累的多角度多要素小技巧,供孩子们参考。
1.同一时间多空间。
含义:某特定时间点或者时间断面上,不同的地域、空间或者场景不同表现
主题示例:正月初一(或端午节、中秋节等)的城市城镇和乡村(或者北上广深、港澳台海外等)。
语料积累:每到重大节假日或重大事件的不同地方的报道,都可以进入观察视野。
2.同一空间多时间
含义:某特定地域、空间或者场景,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现的先后或者对比排列。
主题示例:望京楼的四季,古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
语料积累:地方志(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当代资料、发展报告、未来展望等。
3.同一角色多情感
含义:某特定角色(人物或者群体),表达出来的多种情绪和感情的并列
主题示例:志愿者的喜怒哀愁、学生考试时的担忧惊喜畅快等
语料积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的情绪流转,日常生活的情绪经历等
4.同一情感多角色
含义:某特定情感(或者情绪、心理等),在不同角色那里的不同表现
主题示例:东航坠机后悲伤的乘客家属们,冬奥会夺金后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观众等
语料积累:重大事件中关于不同角色影视报道,集中表达情绪和情感的多人物描写等
5.同一行为多意义
含义:某特定行为(个人行动或者集体行动等),在不同层次或者不同范围内的意义
主题示例:苏炳添跑进10秒的个人、田径队、中国体育乃至亚洲体育的意义;环境保护的家庭社会和国家意义等
语料积累:关于某些事物、活动或者事件的多层次报告,报告文学的阅读和鉴赏,政治报告或者学术著作的阅读
6.同一意义多行为
含义:某特定意义(面向个体社会和国家、世界等),在不同行动上的落实和表现
主题示例:地球环境保护的多种措施或者手段;关爱青少年的多重行动等。
语料积累:针对时事热点事件的广泛行为报道的观摩,以及同主题下的复合阅读
7.同一视角多对象
含义:某特定视角(如普通人、艺术家、政治家等),对于不同对象(事物、人或者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得到的不同反馈和结论
主题示例: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不同观感,艺术家眼里的山川河流人世百态
语料积累:人物传记的阅读和鉴赏,影视作品中同一叙事主体的不同观感
8.同一对象多视角
含义:某特定对象(事物、人物或者事件等),在不同的观察视角(观察主体、观察角度等)下的不同反馈和表现
主题示例:妙玉宝玉黛玉眼中的刘姥姥,商人艺术家和农民眼中的牛等
语料积累:生活经历中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态度,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的类似表达
9.同一事物多感官
含义:某特定事物为我们所观察分析描述时,在不同的感官上(五感)的不同感受
主题示例:牡丹花的色彩气味味道和性状,暴风雪中的所听所见所闻所思
语料积累:生活中事物观察和感受的细节,五感写作的典型文字
10.同一感官多事物
含义:某特定感官(视觉,听觉等)感知到的不同事物
主题示例:中国味道之川湘鲁粤,口技表演中的不同事物模拟
语料积累:有针对性的感官感受比较,相关视频文字如纪录片的观摩学习
11.同一主体多动作
含义:某特定主体(人、事物或者动物等)的多个动作表现
主体示例:篮球运动员的抢球运球投篮等动作,月亮初升升起到落下的过程
语料积累:观察、阅读时以同一主体为主轴,进行连续的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12.同一动作多主体
含义:某特定动作(身体动作、形体动作或者表情等,以及自然物的运动等)在不同主体那里得到的表现
语料积累:对比观察和比较阅读
上述12个多视角多要素的输出方向,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其核心,就在于引发多角度的思考和多侧面的表达,通过不同视角和不同要素语料的并列、对比、对照、关联强化等,使得表达主题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结合较好的日常体验和观察阅读的语料积累,能够较好的解决孩子无话可写的问题。自然的,也可以将之应用日常的口语表达等方面。
不过,仅仅罗列这12个方向,仍然有着未能解决的逻辑性问题,如何针对各个方向的不同要素进行更好的逻辑化处理,则指向了另外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构建语言内在逻辑。
--
修改:returnboat FROM 125.33.204.*
FROM 125.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