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宿舍6个人(6人间没看错,就是北邮,那时候研二研三都是6人间),毕业多年没有再聚过,3个人在国外,难得51假期又赶上他们周末,在微信群里聊了近4个小时。
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挑一些工作、育儿方面的,分享下,也咨询大家的看法。
6个人背景情况:
1.毕业留在北京,美帝在国内的某网络公司,跳槽几次不知,去了硅谷头部的网络安全公司;
2.毕业留在北京,美帝在国内的某软件公司,后来transfer部门,去了西雅图的总部;
3.研一时退学,申请了美帝某大学的offer,毕业去了美东某投行的IT部门;
4.毕业去了深圳,某医疗公司,跳槽几次不知,现在定居杭州,阿里系;
5.毕业留在北京,美帝在国内的某软件公司,目前一直还在。
6.也就是我,毕业留在北京,某央企总部IT部门,辗转换到综合部门,苦逼天天写方案、报告、总结、讲话稿,所有的工作成果都是文字材料,目前一直还在。
1和5毕业后还常聚聚,情况多了解一些。
1属于技术型,上学期间早早通过了CCNA、CCIE还是啥的记不住了,一直做项目偏售后的技术支持。
5也是典型技术男,一直单身到现在,既没有工作焦虑,也没有育儿焦虑,每周都是京郊溜达,相当洒脱。年轻人低婚低育率,绝对是有原因的。
聊天内容发散,收敛归纳起来就是几方面:
(1)工作(内卷、996、中概股、35岁)
挑重点,内卷程度上,1、2应该是最轻松,4、5其次,3、6感觉工作都比较卷。
总结来看,发现技术才是破除内卷、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手段?
(2)带娃(内卷、焦虑、课内学习和课外补习、升学)
娃学习上的内卷,内容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国内国际都通用,至少在2、3这样的美帝的华人中,卷的也很厉害。
但从卷的程度来看,我是最卷。
从育儿焦虑的程度来看,我是最焦虑。
在讨论育儿时,除了5,大家都说了情况。1表达了一个观点,拿到本版来讨论:
“从没奢望过孩子能超越自己,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样。”
“既然如此,就自己培养,希望孩子能参照自己的方法、习惯、思维逻辑等,来学习”
“不会让娃去上课外补习,觉得那帮人水平远不如自己,怎么能以他们的水平来教育孩子?”
大家如何看?都对自己孩子如何定位呢?希望是超越自己,还是能和自己一样,就满足了?自身本身是top2,985,三本,大概想法不同。
另外就是教育方法,如果是三本水平的老师,自己考试都不行,教育孩子能有效果?自己学习成绩不行,是不是就一定说明自己教授知识的本领不行?
当然,个人感觉,教育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项专业工作,甚至是一门科学,不能因为人的成绩,否定他在专业领域的能力。
不过一个人学习成绩不行,除了智商以外,很多是因为习惯、方法、思维逻辑都相对落后的问题,如果把这些落后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别人,会不会有问题?
--
FROM 223.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