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经历,我的青少年时代在80年代,那是一个“打”成一片的年代,街斗死伤屡见不鲜,学校内效仿港片的“帮会”很多,针对团体,个人是没有反抗能力的,政府也隔三岔五启动“严打”“禁管制刀具”等行动。
现在,学校几乎没有组织性的恶势力团体了,接触的都是个体行为,以前我们管这类人叫“罗汉”,行为称为“打罗”就是寻衅滋事、欺压弱小。根据记忆,回顾一下他们的战斗力。
1,“罗汉”学习差,家庭管教不力,各方面无一技之长,家庭、个人均趋向边缘化,这部分人聚集起来,抱团取暖,达到某种心理满足。他们单纯的身体条件,能达到中上已经算突出的了,身体偏弱小的普遍,从做“前辈”的“吊刀”开始培养敢打、敢杀的能力,但毕竟是人,还是偏弱小的人,还是很少招惹身体强大和意志坚定的人。他们有一项行为方式还好,就是极少攻击“读书人”就是成绩好的人,出于什么心理没思考过。
2,为什么身体条件强悍、能打的人不“打罗”呢?我认为有某种优势,受社会综合因素的挤压就少,心理更健康,不愿去“打罗”,其实“打罗”的是弱者的抱团取暖,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的是社会问题。
3,现在的“熊孩子”级别比“罗汉”低不少,但属于同一类人,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呢?不同的社会大环境催生了同一类人,虽然这类人层级及数量都大大降低,但社会学家也是应该去研究根源的,社会倒是有一些类似“网红”的所谓学者,但他们挖掘太浅,抱着些狗屁理论胡咧咧,更像“网红”唯逐利耳!
4,从以往到现今,有一个共同点,“罗汉”“熊孩子”的个人战斗力都是不强的,极少年级的体育健将去霸凌同学吧?班级体育健将也极少见到去霸凌同学的吧?并不强健的身体而去霸凌,其实反映的是他们内心的落差,也反映家庭教育的缺失,其实是懦弱的心灵凶巴巴的表现。
综上,与其敏感得跟一条肉虫一样去做焦虑的键盘侠,不如强健孩子的身体素质,达到中上不难吧?达到中上至少和“熊孩子”身体条件对等了,“熊孩子”身体条件达不到上的,达到上他就不做“熊孩子”了,不然就是基因上的 坏种了,这种类型极少,这种类型量太小,也很难引起普遍的社会心理焦虑。
--
FROM 221.2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