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块”与货币建立联系,是在晚清时期最早,人们用来计量由外国流入的新货币“银圆”,民间有了“一块银圆”的说法后来,不光外国人带来银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铸造银圆。随着银圆的流行,量词“块”与货币的关系不断加深,以至于n年后,通用货币从银圆变到银圆兑换券,再到纸钞、人民币,都已无法撼动它们如胶似漆的关系了一句话总结:如今“几块钱”的说法,是晚清社会“几块银圆”说法的传承。
这样好理解了吧?
一块钱很早就有了这种说法。
看看《上海滩》里,“阿祥,给他50块钱”,民国期间就有用了。
另外,100块钱值现在多少钱?鲁迅当时在东来顺吃顿火锅,一个大洋(也就是一块钱),太祖在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月薪8块钱。算下来100块钱顶现在几万了。也合乎道理
【 在 QuietDay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百块钱",让人直接想到的是现在的一百元,而现在给孩子买个乐高都得几百,供出一个共产党员才给一百,不好笑么?
: "一百个银元"或者"一百大洋",至少能与当年的货币单位对得上,不会让人直接联想到现在的一百块钱。了解了银元或大洋在当年的实际购买力,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敌人会以那样的条件诱惑刘胡兰。这样写就不至于好笑。
: 【 在 laofu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修改:BMW320IM FROM 1.91.249.*
FROM 1.9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