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态化放缓,自杀率和宅家族
原创 九边 九边 2023-04-13 08:26 发表于北京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问题,可能今后我们也跟欧美那些大国似的,慢慢进入一种“常态化经济增速”,也就是保持一个低速状态,或者可能跟K线似的,低速几年,高速几年,来回反复。
咱们国家自从改开后,经济基本是一路上涨的,所以关于经济下滑和衰退之后群体心理相关研究非常少。但是日本和美国那边就很多了,比如经济下滑导致自杀率上升这个问题,他们有大量的研究,不过研究结果和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差不太多。
经济下滑,肯定会导致失业,失业会导致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的人当中有的症状较轻,有的症状较弱,症状重的可能就抑郁了,抑郁了可不是容易自杀?所以失业率和自杀率确实正相关。
跨文化研究也有了相同的结果,学者们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数据的时候,发现这两个国家这一点上有相同的结论。欧洲要好得多,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福利比较好,官方托底,老百姓失业之后没那么慌。
而且经济一旦放缓,有个致命问题是,“新项目”越来越少。
爬过职场天梯的小伙伴都知道,升迁最快的方式是公司成立新部门,你跑去新部门,然后开始招兵买马,你从小弟变成了小组长,过段时间你们部门再膨胀,你管着一个项目组变成了两个组,业务再扩张,你可能就成部门管理层了。这也是为啥互联网大扩张那几年,那么多人创造了财富神话,这在传统行业里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是狂飙期一结束,进入了稳定期,不裁员给年轻人让位置就不错了,你想升迁得等着你领导离职或者他升迁,可是他的领导去哪?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死一个补一个”。这天梯就非常可怕了,在很多发展停滞的行业,早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经常五六年职位纹丝不动,工资不但不涨,可能还下降。
这种趋势,江湖上早就有了个名字叫“土木化”,一方面说的是像土木专业一样走向夕阳,另一方面像成型的建筑或者树木一样发展缓慢。
想想都知道,这种体系下,每个人都觉得崩溃,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随着经济体越来越成熟,各个行业增量越来越少,逐步打成红海,越来越多的行业会逐步完成“土木化”,甚至包括前些年大热的互联网。
这种环境里,绝大部分人想阶层跃迁,想做人上人,难度瞬间高了几个数量级。如果绝大部分人还想着实现这种跃迁,继续使劲卷,大概率生活会非常痛苦,说不定觉得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瞬间觉得活得没啥意思。
这两年年轻人普遍觉得丧,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但是只有这一个活法吗?生活除了“阶级跃迁”没别的方式了吗?如果跃迁不了就该一辈子活在抑郁里。
不一定。
这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前辈,他当初是法学院毕业,毕业攒了两年钱,买了一台二手越野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也就是游遍大江南北。
一边溜达一边打零工,如今整个西部已经被他给盘遍了,国外也转悠得差不多了,现在选择在西部定居,前些年在喀什,这几年在乌鲁木齐,一边当导游一边做摄影师,也带队去跑自驾,每个地方当一段时间之后腻了就去下一个地方。
他自己说跟他同学是没法比的,不过他有自信比那些人开心得多,而且身体也没啥毛病,同学已经走了好几个。他的群里有几百人都是这样过,他们自己叫自己“游牧部落”。十年前他们说这种生活方式会像病毒一样扩散的时候,我还觉得是开玩笑,这两年肉眼可见越来越多人想得跟他一样了。
不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他曾经在日本溜达了两年,跟很多人聊过,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那些年,全国都是奋斗逼,每个人都觉得通过奋斗就可以出人头地,等到发了财,就可以尽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延迟退休”、“财务自由”、“阶级跃升”之类的口号响彻云霄。
那时候发财确实容易得多,大型房地产项目一旦成功发售,参与项目人员一夜分红顶得上别人好几年,重大项目一投产,从上到下涨工资。还有房地产升值导致的财富幻觉,当时的日本人觉得翻身实在是太容易了。
所有年轻人都在往东京大阪挤,每个人都梦想住进东京的房子,因为那时候这种想法确实很现实,确实天天有人实现了逆袭。
可是经济高速发展结束后,日本也转入了低速模式,大家一开始发现找工作越来越难,曾经跳槽就涨工资的时代不知道啥时候结束了。大家开始求稳,公务员、大公司职员遭到热捧,由于应聘的人太多,这些岗位要求越来越高,一开始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有机会的,后来必须有名校学历,再后来需要名校加留学。
工作越来越难找,并且很多公司不招正式工人,到处都是临时工。更离谱的是一开始工资两年不涨,后来发展到五年,后来是十年。
这时候社会思潮也发生了一个大转弯,之前大家默认生活的意义就是改变,就是逆袭。但是随着经济减速,所有人开始思考,如果自己一辈子注定不会发生跃迁,如果一直维持现状,该怎样过完这一生?
以前觉得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阶级跃迁,可是慢慢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发展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考虑到自己资质平平,要学历没学历,要背景没背景,硬拼又拼不过,跑也跑不了,这一辈子到底怎么过确实成了个问题。
网上有不少说中国不会走日本老路,这个我也觉得。不过必须承认的一个问题是,升职加薪越来越难,大公司、公务员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更关键的是还有海量二代接班,阶级跃迁越来越难也是明摆着的事。在宁南山那里看到一个数据,以上海交大为例:
中国航发集团在该校招聘2022届毕业生,招聘了23个硕士,11个博士,一个本科生也没有,
中国商飞在该校招聘了15个硕士生,3个博士生,而本科生只招了1个。
要知道,十年前这些公司北航本科生就要,哪有现在这么麻烦,而且那时候只有学习最差找不到工作的才退而求其次去考公务员。搞笑的是现在很多大公司已经开始查“祖谱”,也就是你研究生名校没有用,竞争太激烈,你得本科也牛逼才行,这事在日本韩国早就开始了。
日本当初也经历过这些事,然后很多人就开始逆向思维,思考奋斗的目标到底是啥?
如果是为了衣食无忧,以日本的经济水平,衣食无忧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毫无难度。而且经济放缓后,日本各路“断舍离”作家们都在宣传一个观念,他们认为“生活体验边际收益递减”,也就是说你去吃人均20和200的馆子,可能200的要强太多,如果你去吃2000的,很大概率发现体验并没有大幅提升。
还宣扬一种“真正的享受都不要钱”或者并不贵的观念,最好的视觉盛宴,肯定是最顶级的公司耗资巨大搞出来的电影嘛,贵吗?不贵。
最美的景色肯定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贵吗?不贵。
最好吃的,肯定是高碳水高油脂的烤肉拌饭,贵吗?依旧不贵。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找个爱人,看电影、看书、玩游戏、自驾、露营、吃好吃的,这些都花不了太多钱,而且都有低价平替。这一点咱们也有体会,你可以开着陆地巡洋舰去西藏,如果没有钱买陆巡,五菱宏光也可以带你过去再把你带回来。
如果花费几十年,最后得到的,依旧是这些东西的高配版,甚至啥也得不到,为啥不现在就开始呢?
这个观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走了一条“少走三十年弯路”的路,也就是提前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比如我们熟知的,几百万人躲在家里不出来,能啃老就啃老,啃不了就干点基础体力劳动,看漫画玩游戏,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而且早在20年前,日本年轻人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体力劳动只会越来越贵,反倒是知识型劳动要不断跟机器比速度,最后的结局大概率是被机器彻底淘汰出局。
这种一开始匪夷所思的风格这些年在全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奋斗一生,最后真过得不如这些人,所以不少人发出一种感慨,真是从开头就错了。
大家注意一下,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当讨论起“宅家族”的时候,早十几年,都是极度的反感,到这几年已经很少了,甚至充满了大量的羡慕声音。同样的道理,早期对欧美罢工什么的也是嘲讽,这两年也很少了。
因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一个问题,十来年前互联网大爆发带来的那种“阶层跃迁”的思潮,性价比越来越差。当然了,不只是性价比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没可能。尤其自己出身普通家庭,不聪明不好看,学历也一般或者很差,可能一辈子连大厂和事业单位的卫生间都进不去。
尤其残酷的是,对于很多没有高学历,没有高智商,没有好的家庭背景的人,如果把人生目标定为“阶级跃迁”,那他们的一生大概率都得体验各种失望和焦虑,还可能一无所获。因为这是个零和游戏,就跟全班排名似的,总得有人做差生,靠前的永远只有10%。
落败者自然觉得自己是翻身无望的loser,纯纯的废物,然后消沉、抑郁,最后说不定寻短见了。
但是如果把评价体系变为追求的是幸福,是自我实现,是让自己开心,那绝大部分都是赢家,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做啥,上班的目的不再是和别人卷,而是赚到足够过日子的钱,然后去追求自己想做的。其实大家注意下,就知道咱们的小学也不让排名了,明显国家也在往这个方向鼓励。
而且社会越发展,越呈现出一个态势,你只有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而不是别人擅长的领域,才可能干出来一片天地。就算干不出来,至少取悦了自己,避免在一个根本不擅长不喜欢的地方死耗,最后累坏了身体消耗了青春,关键是一无所得,自己想做的事又一件都没做。
大家如果关注B站抖音的一些博主,有骑行中国的,有在自家搞了个车间修摩托的,这些人能最后混成网红,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是真的热爱,花大量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才被大家喜欢,实现了喜好和赚钱的结合。今后这种只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家在精神上的需求是无限的。
不出意外,将来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工业品和食品都足够廉价,每个人都可以花费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活得很好,比如你住在三线城市,每天自己买菜做饭,其实花不了多少钱,然后通过互联网接单,或者去做一些体力劳动,然后有自己喜欢的事。
就跟日本那边似的,有人热衷于宅在家里,有人热衷于一有空就跑出去露营,本质都是一码事,开始追求自己喜欢和需要的,而不是社会希望成为的。
太多人意识到,以自己的条件,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下永无出头之日。
你有办法让所有人都做人上人吗?你有办法让所有人都阶级跃迁吗?不可能嘛。甚至没可能让“大部分人”阶级跃迁和做“人上人”,因为这俩都是“排序问题”,天然注定绝大部分人得做失败者。
那只能是往“多元目标”鼓励,也就是说,今后你奋斗的目标不是为了阶级跃迁,或者几十年后过上幸福生活,而是为了下班就可以宅回家看电影,周末就去徒步旅行,生活也就不那么难了。
事实上发达国家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是这么过日子的,我们国家年轻人这么生活的也越来越多。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也无关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而是现实里趋势的问题,接受或者不接受,它都在那里发生。低预期及时行乐的生活尽管看着不太好,不过客观上也降低了社会的戾气和不满。
文末总结几句吧。
经济减速这事,影响会比大家想象得大的多,甚至很快就会改变咱们的社会文化,前些年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会逐步消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追求一个根本追求不到的目标而耗尽一生,当然主要也是觉得改变不了啥。
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不再搞那种“现在努力奋斗,将来努力玩”,而是及时行乐,不再追求远期目标,而是每周都有个小目标。事实上大家如果注意到的话,就能发现朋友圈很多人在疫情之后已经这样生活了。
这样生活毛病是显得没出息,好处是戾气全消,毕竟绝大部分痛苦都是比出来的,不再去比较,生活一下子能好不少。
当然了,这个社会上最不缺希望奋斗的人,愿意奋斗的,就去北上深,那里跟汉代的边疆一样,有的是硬仗可打,是建功立业的地方。当然了,收益大代价大,可能成功逆袭,也可能一无所获,选择都有代价,自己承担就是了。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嘛,不想奋斗的可以过上轻松地生活,强人们也有表现的舞台,前者是这个社会的底色,后者开拓社会的未来。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最好能加个星标,因为微信的规则改了太多,多谢阅读。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1.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