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能读书识字是具备一定阶层基础的,文献等均站在相对较高的视点,这群士人也是以“建功立业”为“有所为”,他们具备这个起点,标准也够高,从“士”的角度,“碌碌无为”设定了一个“有所为”的参照,貌似鞭策“士”这个阶层,含有贬义,当时文人不大可能对基层平民冠以“平庸”的讽词,因为“平庸”就是普通人的最基础本色。
随着读书识字的全民普及,“平庸”是适合主体基层民众的本色的,社会发展了,普通民众具备一些学识,但并没有阶层跨越,少数出色的可以说不平庸,主体还是适配“平庸”的。这个阶层用“平庸”应该不含有贬义,语境有变化,理解也不一样吧!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百度说:平庸,汉语词语,读音píng yōng,意思是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该词语在《随园诗话》和《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等文献均有记载。
: 平庸也指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
:
: ...................
--
FROM 221.22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