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版比较容易形成争执的话题,正反双方经常唇枪舌战。为什么会形成不同观点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讨论时有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兴趣和特长。
这两个概念有交集,但又不完全相同。兴趣更接近情感上的喜好,可以是有技术含量的,也可以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例如很多人声称兴趣爱好是读书、旅游、听音乐、看电影,其实翻译过来就是啥也不会,纯属休闲。而特长更强调技能,通常要达到较高水平才能称为特长。例如自称围棋特长时,恐怕要拿出业6或者省赛名次才有说服力(业5已经不行了,北京每年新晋几百个业5)。再如声称钢琴特长时,也得说说考级或者大赛成绩才行。我家也有一个已经弃坑的琴渣,他那两下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特长的。一般来说,能够称为特长的项目,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甚至具备足够天赋才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据我观察,大家讨论时是不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所以很混乱。实际上,如果家长和孩子目标清晰,要么是奔着兴趣去的,要么是奔着特长去的,这两派其实并不冲突。问题就在于,好多人只想付出兴趣程度的努力,却又抱着一丝发展为特长的期待,于是在鸡与不鸡之间来回摇摆。以下自问自答几个问题。
Q1,不打算走专业,就佛系学习,将来当个兴趣就行,可实现吗?
我的观点是,看项目。体育类是比较可行的,乒乓球羽毛球之类的,确实不是必须追求水平。将来跟实力相当的朋友玩玩,就图一乐儿,是完全没问题的。乐器类恐怕要打个问号,因为首先社交属性不强,其次想找到乐趣,怕是不能水平太菜。以我家琴渣为例,就他的三脚猫功夫,将来靠钢琴放松身心,甚至陶冶情操,我看毫无可能。棋类也有点这个意思,虽然又菜又爱玩的也大有人在(公园大爷们),但是以我对家里小棋童及周围的其他小棋童的观察,跟不上第一梯队的,基本在挫败中逐渐弃坑了。所以,不想在兴趣班上太过投入的话,起码要选一个适合佛系的项目。
Q2,想要发展为特长,究竟需要多高的天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我的观点是,仍然看项目。遗憾的是,虽然各个项目所需要的天赋和努力不尽相同,但是都很难。每个人在每个项目上都有自己的天花板,当孩子已经触壁,努力便等于无力。所以在家长抱有一丝期待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确认孩子的天花板在哪里。这件事不容易,但是家长还是要尽最大努力去确认。自己的孩子都看不清楚,指望别人帮你诊断么?至于努力程度,基本也没什么捷径可走。想要学出成绩,不鸡是肯定不行的,当然,鸡也未必能行……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啥天赋都没的概率极高……
Q3,孩子有兴趣,要不要尊重?
这恐怕要具体情况具体说。首先要明白孩子是真兴趣还是假兴趣。作为四六不懂的低龄儿童,他们所谓的兴趣是很不靠谱的。以象棋为例,我见过太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棋时便急不可耐地宣布孩子特别喜欢。我想每个孩子在刚刚接触一个项目时都会表现出兴趣,因为初期进步很快,无非是学学规则,走子吃子,倒也愉快。但是到了后期,计算量和记忆量巨大,每提高一点都十分艰难,如果孩子仍然表现出很大兴趣,那是真兴趣。所以,在很多项目上,孩子达到较高水平之前,真的没资格说兴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达不到较高水平,但他确实又菜又爱玩,那么家长就要斟酌斟酌。不耽误事,那便玩,耽误事,应及时劝退。一味迁就孩子的兴趣,恐怕也不理智。
Q4,孩子没兴趣,要不要坚持?
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我家的小棋童,学棋的前两年是抵触的,我一直劝他,再坚持坚持,等你杀到业9,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如今进入第三年,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现在甚至要控制着点,别特么耽误了数学语文英语。所以Q4和Q3是相关的,有兴趣还是没兴趣,要等孩子爬到一定台阶再判断。过早下结论,可能会扼杀了他的可能性,或者做了无用功。当然,这需要周期,所以开启一个赛道之前,家长应该足够清醒,对于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要有心理准备。
Q5,在兴趣班上投入太多,耽误主业吗?
动态取舍吧。我家目前还是低年级,没什么发言权。但是至少从我观察到的样本来看,下棋和打球都挺好的孩子,学习也不差。
Q6,选择什么兴趣班呢?
这个要看孩子,但是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所选项目一定要适合孩子。兴趣班是顺水推舟,不是矫正器。见过不少家长说,我家孩子好动,坐不住,让他学棋,希望培养他性格沉稳一些。我只能说,你想多了。下棋好的孩子确实专注,沉稳,但这些素质是下棋的前提,不是下棋的结果。
暂时想到这么多,欢迎讨论和补充。
--
FROM 223.72.8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