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自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尝试一下从心理的角度去解读一下。
当妈妈说不能升旗的时候,孩子说了很多“为什么不”,其实透过这些“为什么不能”,可以看到孩子对于下雨导致不能升旗的后果感到有些难过,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变化,于是通过质问或者是跟妈妈辩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愿意”。
您可能会说孩子自己为什么不能直接说“我不要不能升旗”?在前面您描述了很多他人眼中的孩子,老师夸、其他家长夸、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学习好、性格也好,这些“好”的评价给了孩子很多自信,但也限制住了孩子,她对自己也有潜意识上的克制:不能让别人失望。这也许也限制了孩子表达自己失望或者负面情感的自由。
再回到孩子的“不愿意”,如果妈妈能看到孩子背后的不愿意,可以改写下母女的对话,看起来你并不希望下雨就影响升旗仪式?你喜欢升旗仪式吗?哪个部分你最喜欢?如果不能升旗了,你觉得最遗憾的部分是什么?不管孩子会不会回答这些问题,她都会感到自己是能被共情和理解的。
所谓的狡辩,其实是陷入了一种权力斗争:你说的对还是我说的对。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这也正常,这也是思辨的开始,说明孩子想要掌控。那为什么只跟妈妈狡辩,不跟别人狡辩?心理学上有个最小代价原则,通俗讲就是得罪谁的代价最小?当然是妈妈,得罪了妈妈,妈妈也不会不理我。扩展到成年人的关系也是一样,有的人在单位大家都说他脾气好,但有可能他回到家经常跟老婆发火。情绪总需要一个出口,当然是把出口指向最亲近的那个人我付出的代价会更少。
【 在 mayw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女孩一年级,日常礼貌行为习惯都不错,尤其在外面的表现,都是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老师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课内很好、性格温和友好、专业陪伴调皮同学(换了5个同桌了)。但就是喜欢跟妈妈无理搅三分(爸爸出差加班,常年交集少),偶尔这样可以忍受理解,但她好像是成了日常习惯,好好沟通、训斥、揍,罚都改不了。问过她在学校是不是也是老师说一句,她顶三句,她说那不敢,老师会批评的。问她妈妈也会批评她,还会揍她罚她,为什么还是一点不改,她就不说话或者支支吾吾,再问就说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这样了。
: 比如今天早上下雨降温,我给她拿出秋冬鞋子的时候就附带说了句,今天一直下雨,你们估计不会有升旗仪式了。她一听就来劲了,说下雨天为啥不能升,下雨天也要看升旗等等。
: 我看她那势头,以为她们还有室内升旗的设施,就问她你们室内也有啊,她说室内没有在操场,我就问那下雨天怎么看升旗仪式,她说打伞看啊,我们升一半就跑回去啊。我就说哪有升旗升一半跑掉的。她巴拉巴拉一堆意思就是这样子。早上时间急就没再理她。
: ...................
--
FROM 221.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