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围棋的时候,很多家长常常会问一个问题,我们也不例外,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让孩子学围棋?
不喜欢很多公众号上经常发的学围棋的若干个好处之类的文章。类似于“学围棋使你的孩子专注”、“学围棋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学围棋的孩子数学更好”……暂且不说这其中是否有真正的因果关系,即便有,难道你是为了让孩子的数学更好来学的围棋吗?那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时间好好学数学呢(一般是数学好的孩子多半适合围棋,围棋是一种需要计算力的智力运动)。这些“为什么”是给了一些在学与不学中犹豫不决的人们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那么,你的孩子,为什么学围棋?
第一个回答,喜欢。
这应该是很多孩子的初心:喜欢。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特别喜欢一位朋友曾经在朋友圈发的,大致意思是,所有因为喜欢开始的学习都是愉悦的,然而所有学到高处的坚持都是残酷的。围棋在非职业棋手这里,可以说更像一种游戏,激发起孩子的喜爱之情是很容易的。所以这个喜欢,是一个非常好也非常普遍的答案。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喜欢,只能支撑到一定的高度。再往上的坚持,需要的又是什么动力呢?
第二个回答:有一定的天赋。
抛去那些鸡汤类的回答,多数坚持让孩子学棋,尤其是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的家庭,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围棋的天赋。这几年,围棋届出了很多90后的名人,以柯洁为代表的7岁即开始北漂的新一代围棋领军者们给大家学棋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如今的孩子,智商越来越高,5,6岁就打上业余高段的更是越来越多。家长们看到了希望,仿佛看到了冠军在向大家招手。即便不成为冠军,也能在围棋这个领域取得一些不俗的成绩吧。再加上围棋是智力运动,学围棋往往代表着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也能满足大家的某种心理。
然而,再一次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有天赋走到最后的凤毛菱角,大多数孩子只能成为分母,即使是在5,6岁即展现出过人天赋的孩子们。
这正是家长们的焦虑所在,又有多少人能像朗朗的父母、柯洁的父母一样,一条路走下去,不给自己留后路呢?这是需要何等的准确判断、勇气和决断力的。
难题就来了,学围棋究竟走到哪里算是目标呢?是业余5段吗?这个业余5段的目标,它的意义是什么?到了业余5段,是不是就此结束苦学,而只是当做一种闲暇时的爱好偶尔为之了呢?
这个为什么如果放在学琴、学画、学武术、学跆拳道、学滑冰,学任何一门体育艺术的孩子身上,都是一样的。当做爱好的学习和冲击顶峰的学习是不一样的过程,更是不一样的结果。前者是舒适的和谐的,后者是艰难的是遥远的。
第三个回答:学到业5即止,就是这么现实。为了证书和一技之长而学。
现在,大多棋童家长们纠结的就是第二个回答了。前两天,我看到了花样滑冰新晋世界第一,19岁的美籍华裔选手陈巍的故事,左手是耶鲁学霸,右手是世界冠军,这应该是广大家长们憧憬的未来了吧。
最难回答的就在于,你若不坚持,这个未来就永远在未来,你若坚持了,这个未来未必属于你,甚至可能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那么,选,还是不选呢?
喜欢有了,努力有了,还差那一个引领我们究竟走向何方的目标。
我们也在等待我们和孩子共同想清楚的那一天。
如果成年人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回顾一下多少时刻你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曾经因为这个问题给自己定过目标,又曾经享受过实现了这个目标的喜悦。又或者随波逐流地沿着别人的轨迹走完了小半辈子,又或者左右摇摆地错失了无数机会,浪费了多少时间。
你就会知道,这个“为什么”真的很重要。
期待我们的孩子,在某一天,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终于让现实的愿望和自己的内心达成了一致,坚定地做出决定后,心无旁骛去实现它。无论成败,这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今天,我们也尚未做好选择。
人生之短,是因为随波逐渐就过去了。而人生之长,又可以长到有无数次的试错和反思的机会。
你选择的行动,取决你的人生志向,你的自我实现,你的目标。
所有的喜欢都是愉悦的,冲向顶峰的坚持都是残酷的。
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应当知道了。
--
修改:hateapig FROM 103.35.105.*
FROM 103.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