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文我几年前带娃读过,当时就觉得逻辑不太通畅。但一看作者是叶至善,我就估计这文章是在引入教材的时候被更改了,于是就找了原文来读。
原本的故事讲述了 “我” 扮演老虎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在 “演老虎” 发生之前,班里很多小朋友都上台露脸表演,但因为老师把 “我” 给忘了,“我” 一直没有露脸的演出机会,还被父亲问起来为什么没有演过,于是心里很着急(小孩子争强好胜心态)。
等到有了演老虎的机会,“我” 发现还是没有露脸(失望),但又怕老师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于是就强行上场(不会豁虎跳,打肿脸充胖子)。这里 “我” 表达了对演老虎的过度自信,觉得自己不学动作也能演,但这个过度自信在前文给了充分的铺垫:一直以来想露个脸的热切(动机不纯,没有真的想演好一个节目),叠加对角色的轻视(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角色就不打算认真)。
最后的结果是,排练效果不佳,正式演出时更是成了笑话, “我” 对自己的轻率非常后悔,也觉得自己的表现很丢人,产生了“以后再也不演老虎” 的想法。作者在文中明确表达了这个教训给他的深刻印象——虽然没有再演老虎,但去动物园的时候还是看看老虎会不会跳。以及后来每每想起这个事情,还会觉得不好意思。
这个文章在引入课文的时候,为了收缩篇幅去掉了很多细节。细节去掉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就模糊了。“我” 急切想露脸的演出初衷、“我” 对演出工作的轻视、“我” 事后的懊悔,在改编后的版本都体现不足。粗略读起来,就变成了“试一下就再也不试了”,然而故事本身并不是这个意思(课文还是保留了原意,只是没有原文那么明显)。
至于豁虎跳这个词,这个文章是四十年前写的,讲的上世纪20年代的事情,用了现在不常用的词很正常。
--
FROM 162.1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