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好解决了。
导致轴性近视的最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只要别犯这一个忌,你就可以永远不近视,你甚至可以不去管用眼时长,你也可以随意使用电子屏幕看电影上网课。
真性近视,绝大多数是轴性近视,轴性近视就是眼轴变长导致的近视。
眼轴长度指从角膜的中心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距离,你简单理解为从眼球的前表面到眼球后面视网膜的距离就可以。
成年人的正常眼轴长度大约是24毫米。
眼轴长度每增加1毫米,近视度数就会增加200-300度左右。
眼轴为什么会变长呢?
解释这个问题涉及到凸透镜原理和生物体的自适应机制。
咱们先来复习下初中物理的凸透镜知识:
当凸透镜的物距大于2倍焦距(u>2f)时,物体成像在凸透镜另一侧的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f<v<2f),物体越靠近凸透镜,成像越远离凸透镜,物体越远离凸透镜,成像越靠近凸透镜。
也就是说,蜡烛向左移动,如果要成清晰的像,必须把成像光屏也向左移动,蜡烛向右移动,成像光屏也得向右移动。即像随物动,物像运动方向一致。
如果成像光屏固定不动,只移动蜡烛,这时候还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那只能改变中间凸透镜的焦距。当蜡烛朝向凸透镜移动时,换一个凸度更大的凸透镜,焦距更大,对光的折射能力更强,这样才能在不动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反之,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需要换一个凸度小的凸透镜才能成清晰的像。
人眼成像就是物距在二倍焦距外、成像光屏位置不动的凸透镜成像。
(1)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角膜曲度不能被调节,能调节的只有晶状体);(2)视网膜相当于成像光屏;(3)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凸度,让晶状体变得更凸或更薄。
当人眼看近处的物体时,视网膜位置是不动的,为了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只能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睫状肌收缩让晶状体变凸。物体越近睫状肌就需要收缩越大,晶状体越凸。看远处时正好相反,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得平坦。
睫状肌,就像一个拉力小人,拉着晶状体改变它的凸度,从而调节晶状体焦距让远近的物体都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如果人眼总是看近,那睫状肌就不得不一直工作处于紧张的收缩状态,这个状态保持时间太长太频繁,会导致肌痉挛无法自行恢复,开始调节异常,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假性近视,假性近视通过放松睫状肌是可以恢复正视眼的,医院检查视力常用到的“散瞳”的目的就是放松睫状肌。
如果你持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光靠睫状肌是解决不了问题了,这时候生物体的自适应机制就该启动了,生物体自适应机制就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了改变。举几个例子:新冠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不被消灭在不停的变异,南方的大叶植物移植到北方大叶长成了小叶,经常运动的人长出了肌肉,体寒的人在重要器官外周长出了脂肪层,等等。
如果你的生物体判断出你的用眼环境大部分是近距离用眼,那你的眼球就朝着更适合近距离用眼的方式生长。
更适合近距离用眼的方式当然是不用调节自然就能看清楚的方式。
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回到前面最开始提到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和像的运动方向一致。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睫状肌一点都不调节,即眼球的焦距不变,当看得越近,成像就距离晶状体越远,为了能看清楚,视网膜必须往后移动,可是视网膜动不了怎么办,让眼轴变长呀,眼轴变长了视网膜自然就后移了!
眼轴一旦变长,真性近视就发生了。
这时候你再看远处的物体,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和像的运动方向一致,物远离晶状体,成的像就靠近晶状体,可是你的眼球已经长长了,视网膜已经远离晶状体了,像这时就不能成在视网膜上了,这就是为啥眼轴变长就看不清楚远处物体。
如果我们长时间远距离用眼呢,一样的道理,物距变大,像距就变小,生物体的自适应机制一定会让你变成远视眼,尤其是在儿童眼球发育的阶段。
世界上平均看得最远的种族是非洲的马赛人,他们能看清15米远处标准视力表的最后一行,视力达到6.0,而我们正常人的视力是1.0-1.2。马赛人是生活在非洲辽阔大地上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生,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眼睛发育成了“千里眼”。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只要你永远保持用眼距离,就不会让眼轴变长,也就不会发生轴性近视。
至于电子屏幕、手机、平板,都不是导致近视的根本原因,如果你看这些近视了,只是因为你距离太近了。
用眼时长也不是导致近视的原因,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才是,如果是远距离长时间用眼,你该担心的是变成远视而不是近视。
所以,用眼尽量保持远距离,看手机时把手臂伸直了,用平板时距离坐得尽量远,上课坐在教室的后排对于眼睛来说不是坏事。你也不用担心这样会变成远视眼,因为你总是一不小心就看近了,这也不怪你,现代的生活方式使然。
最后说下多晒太阳对预防近视的作用, 专门把这点拿出来说,是因为每天2小时的户外时长能有效减少近视发病率,这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个研究数据支持。增加户外时长能减小近视发病率是真实有效的。
为什么有效,原因是啥,还没有统一共识。有的解释为很少户外活动晒太阳的孩子普遍表现维生素d缺乏症——身体虚弱和骨质软化,这种体质的孩子其眼球后部的巩膜受到影响,易出现巩膜脱钙、眼轴伸长,最终形成近视;有的解释为户外强光可以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多巴胺能抑制眼球的生长;有的解释为强光照射使得瞳孔缩小,瞳孔缩小看东西会更清楚,不会产生视疲劳;有的解释为户外运动强身健体,五脏健康则眼清目明。
以上的解释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室外光照让眼睛更健康、更结实。实际上,阳光不仅能使眼睛健康,阳光也能使我们身体健康,经常在外面活动晒太阳也能有效降低其他身体器官的发病率。对于眼睛来说,太阳光线让眼睛更健康还不能构成影响近视的最直接最更根本原因。
最直接原因是户外运动,玩耍,活动等能让孩子减少近距离用眼的时间。户外视野开阔,增加了孩子看远的时间,这才是预防近视发生的根本。所以,尽量带孩子大户外,去公园,去郊区,去爬山看海,广阔天地的户外对减少近视发生更有效。
综上,不近视的秘诀只有一个:保持用眼距离,能看远就看远。
不能保持距离,你就得注意电子屏幕蓝光别伤害视网膜黄斑区,就得看会儿书休息下眼睛,就不能一气呵成看一部电影,就得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时光,更不能连续上三个小时网课。保持用眼距离,以上全部可以忽略。
儿童时期的用眼距离尤其重要,婴儿眼轴长度约16-17mm,大概有700度的远视储备,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身高长了,眼轴也正常生长变长,远视储备越来越少,幼儿园阶段是第一个眼睛发育重要窗口期,这个时候的孩子还不能自己控制用眼距离,过多的看书识字导致眼轴增长过早近视,而6岁前恰好是儿童的听力发育敏感期,所以应该把重心放在听音频、听音乐、语言听说上。
如果已经真性近视了,还不严重,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影响学习了,不得不戴眼镜,那看近时很清晰,看书要不要戴眼镜呢,这个问题连眼科医生都不会回答甚至答错,其实多想一步就很容易回答,根据眼睛与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推导出看近时尽量不戴普通近视镜,那会让你的睫状肌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如果还保持原有的用眼习惯,你会发现不久又得换更深度的眼镜了。刚刚近视可以选择戴离焦眼镜。
下面的视频是央视《挑战不可能》的一期节目,来自蒙古草原的极限视力大挑战。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6373624320953253765
这会儿你可能有个问题了,生物体的自适应能力能让眼轴变长,那能不能让眼轴缩短呢?原理上是可以的,尤其在眼睛的生长发育期。可是为什么主流声音是真性近视不可逆呢,那是因为没有让近视可逆的外部环境,在别人家鸡娃学习的时间,你敢把你家孩子放到大草原上看远方洁白的羊群吗。
--
修改:sunufida FROM 223.72.70.*
FROM 223.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