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网友不是老师。:)
粗略地说,填词押韵可以参考清代戈载编写的《词林正韵》,在这里可查询或下载:
https://sou-yun.cn/QR.aspx?ci=*
《词林正韵》是参考金代《平水韵》撰成的,大体是后者的简化合并版。《平水韵》由总结唐诗而来,事实上保留了南北朝中后期至唐初的一些音韵特征。尽管有一些不尽符合唐诗之处,《平水韵》被后世广泛认可,并作为写作近体诗用韵的标准。
除大量合并韵部外,《词林正韵》离析了《平水韵》的一些韵部,如佳、灰、元韵等,总体上反映了中古以后的语音变化,与宋词大体符合,也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另外,宋代许多方言的入声正在消失,编者戈载仔细整理了宋词中入声押舒声韵的语例,并将同声符且读音可比拟之入声字编入舒声韵。有许多作者不认可入声当舒声押韵的做法。
大作韵脚共九字,纵、梦、动属第一部董送宋韵,冷、应、映、影、境、醒属第十一部梗迥敬径韵,这两部对宋人来说区别很大,一般不通用。
想写一点扩展内容,可惜没有时间。如果以韵摄为准,《词林正韵》舒声韵第一部实际包含通摄,第十一部实际包含梗、曾摄,这两组韵摄的字在宋代,确实有个别字出现混用或颠倒的倾向。以周邦彦作品中的入声“国”字为例,此字本在曾摄、《广韵》音系之德韵(《平水韵》并入职韵),但下述第二例中,作者将其用于通摄之押韵: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六丑·蔷薇谢后作》
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大酺·春雨》
另外,无论唐宋还是后世,都有以诗韵入词、以作者理解的古韵入词的情况。又,可能多少受到近体诗通常押平声韵的影响,词中平、上去、入声押韵的尺度,一般依次变宽。
【 在 opendoor 的大作中提到: 】
: 夜登嵩阳主峰好久了,据说武则天封禅处,上有残碑。6月峰顶居然很冷,风不小,固定帐篷的时候差点没把帐篷吹飞。今天下午看到版上千秋岁引律,又逢下大雨,干啥啥不成,学习第一名,原来这个词王安石写过。王安石传看过,王文公文章读过,但是从来不知道有千秋岁引这个律。版上今天这首写的极其轻盈。学习了。
: 千秋岁引 夜登嵩山观日出
: 步起嵩阳,曲台隐纵,漫野虫声静风冷。夜阑缕烟灰转绿,空山婉转人呼应。凭栏上,望登封,城中梦。
: 重岭芒崖星廓映。巨幕铺成棋未动。穿云镝阻云天影。长弓寂寞凭谁射,红瓤慢溢出云境。碧空染,峰峦青,晨微醒。
: 另,没学过音韵。有个问题请教各位老师,这首用韵合韵吗?比如上片纵冷应梦,是否合韵?音韵能否推荐一本书?谢谢
--
修改:anselrill FROM 123.117.123.*
FROM 123.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