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可谓达到极致,没啥争议,但对于诗词文本的评价存在分歧,有部分人认为远未达到乐曲那样的高度。
那么对这首诗的赞赏,可以归结为哪些方面,而认为其被捧的过高的说法又出于哪些理由,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化?
就本人而言,偏向于后者,也就是对该诗作没有那么深切的感受,认为原文不够真切,通篇只是个放大版的“静夜思”,所思泛泛而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以其失真而难与共情共鸣,甚至有种被填鸭的排斥,怀疑很多赞赏者有人云亦云的成分,不完全真实。
但就这个体裁和题材而言,作者张若虚完成的很优秀,命题作文答卷是顶级的。所以我的看法分成作品完成度和读者体会两部分,无好感的根源在于体裁和题材限制。
Deepseek
用户的思考视角非常独特——将《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拆解为“作品完成度”和“读者体验”两个维度,并指出其成就与局限皆源于“体裁与题材的边界”。这一分析框架本身已超越了简单的褒贬之争。以下综合史料与美学逻辑,分层解析争议本质:
【 在 bajie0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三问: 关于评价差异的二元分析;
: 发不上来, 敏感设置太阿三了
:
--
FROM 117.15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