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车车损这一风险事件为例。
一、为什么相互保的费用支出比保险产品的低?
(一)某保险公司的车损险
假定10台车投保10年,保险公司经过研究认为每台车每年车损出保的概率为1/10,每台车价值1万元,车损出保即赔付车价值1万元。那么10台车*10年=100车*年中,简单计算期望即有这100车*年中,平均而言会有 100*1/10=10车*年 会发生车损出保。
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要设立一个保险产品,卖给这10台车,每台车承保10年,那么这10份保险的价格总和Y,如果按简单期望的方式来计算风险的话,Y必须>=10车*年*1万元/车=10万元。
即,平均每份保险必须售价1万元,承保10年,平均每年的保费是0.1万元,这样保险的总收入才能与期望的承保支出相平衡。
(二)某机构提供的车损相互保
假定10台车参加相互保,每年结清一次,10台车均摊当年发生的车损出保支出,机构按当年出保金额的比例收取管理费。
也就是说,假定当年10台车每车损出保的概率为p,每台车是独立不相关事件的话,每台车当年出保的期望金额是“赔付车价值1万元*车损出保发生概率p”,10台车就是“10*1*p万元=10p”。
即,10台车均摊保费支出,则每台车每年要承担的相互保费用支出,其期望值是10p/10=p万元。管理费暂时不算它,不增加复杂难度。
(三)保险公司的车损险vs机构的车损相互保
一是,费用高低:
车损险的费用支出c1=0.1万元/年,相互保的费用支出c2=p万元。
如果每台车每年出保的概率p=1/10,那么两个费用相等;
如果p>1/10,那么相互保的费用大于保险费用;
如果p<1/10,那么相互保的费用小于保险费用。
二是,分析两个费用不同的原因:
c1锚定的是,保险公司对车损出保这一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期望估计,即c1=f(p),此处的p是保险公司的主观概率,是保险公司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评估。
c2锚定的是,每台车当年发生了车损出保事件的实际概率,即c2=f(p),此处的p是出保事件的实际发生概率。
(四)如何能以低于保险产品的成本享受相互保呢?
总结:相互保的费用支出要比保险产品低,就是当期出保事件的实际发生概率,要比出保事件发生的期望概率或者说事先的评估概率低。
使用极值法来理解通常是比较便利的:
假定一个极值,假定当年10台车全部车损,那么总赔付金额=10万元,每台车承担费用10/10=1万元;
再假定一个极值,假定当年10台车全未车损,那么总赔付金额=0万元,每台车承担费用=0元;
但是无论当年出损如何,保险的价格已经与事先的期望概率1/10锚定,所以保险费用当年就是固定的0.1万元。
因此,要以低于保险产品的成本享受相互保,你就要希望你们所有相互保参保者,你们实际出保的概率要低于期望概率。
二、为什么说相互保不是保险?
保险,是什么意思?保险,就是将我要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成本,转化为一个确定的成本。
在保险公司的车损险情形中:
如果不买保险公司的车损险,那么车损会不会发生的风险,全部由车自己承担,如果不发生那么万事大吉,如果发生了那么车损就全部自己承担了;
也就是说支出c=f(p),p就是风险发生的实际概率。
如果买保险公司的车损险,那么支出c=f(P),P是保险公司预先估定的定值,支出c也就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此时你的成本是一个固定支出,你的成本由一个“依未来的风险事件而定的不确定值”变为一个“与未来风险事件无关的固定值”。
在相互保的情形中:
如果不参加相互保,情形同上,已说过。
如果你参加相互保,支出c=f(p1+p2+p3.....+pn),也就是说你的支出是与所有参保人(包括你自己)未来的出保事件是否发生的实际概率相关的,你的支出不是一个确定的值,仍然是与不确定风险高度相关的值。
为什么相互保不是保险:
第一,相互保并没有实现风险转移。保险公司的情形中,你的支出是固定的,与风险无关,风险从你转移给了保险公司;而相互保中,风险仍然在参保人中,参保人的支出仍然是与风险相关的,而不是固定的。
第二,相互保没有提供损失封顶保护。参保人参加保险的意义在于,参保人以保费为最大的损失封顶,保费就是我承受损失的最大上限,当巨额损失发生时,保险公司的赔付对冲了这一巨额损失,即无论发不发生风险,我最大损失就是保费,这是预先已经确定的,我获得了封顶保护,这就叫保险;而在相互保中,参保人的支出就是风险的实际额,参保人是没有封顶保护的,支出是不确定的,0发生就0支出,全发生就全承担,支出全看未来会不会发生,这叫什么保险?
我参加了相互保,我出保了,我也得到赔付了啊,为什么这不能叫保险呢?
更准确的说,相互保没有实现风险转移,没有实现封顶保护,相互保让参保人实现的是风险共担,即,以前我的风险是我一个人承担,参加相互保后我的风险是由所有参保人共同承担。
世界上有免费午餐吗?没有。所以,我的风险由别人帮我分担了,别人的风险我也得去一起抗。
所以,相互保的风险共担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你的风险由全体共担,这是你的收益;二是全体的风险你也得承担,这是你的成本。
参保人参保,参保人承保,参保人索赔,参保人理赔,这种自己保自己、自己赔自己的,叫保险?自己保自己的险?
说难听点,相互保是把澳门的某产业从线下开到线上,玩家的博彩形式从谁roll到6点变成谁先成功出保而已。
说好听点,相互保就是人民公社集体农庄的另一种形式,吃饱的是能搭便车的社员,吃亏的是老实干活的社员,永远白吃稳赢的是公社管理干部。
三、最后
打字浪费时间,阿里这帮人就是中国的华尔街天才,这些人的聪明才智都在如何设计模式从别人兜里掏钱的伟大事业中发光了,设计各种金融产品让你们参与,参与的玩家觉得自己赚了,游戏的组织者也赚了,你们都觉得自己赚了,然后还说我们这个产品还对社会贡献了如何如何的价值,多牛啊,多方共赢!伟大的天才的商业模式!
懒得再打字,其实还有很多点,再深入去想想很有趣,只罗列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考虑。
第一,在审核出保申请理赔案件时,保险公司和相互保组织机构,他们的审核动机有什么不同?本期没有一个出保赔付案,对保险公司和相互保组织机构有何差别?
第二,华尔街的天才就是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收益是自己的,风险是别人的,阿里这帮人是如何在相互保这个模式中践行这个基本原则的?从全社会整体而言,相互保是帮助社会提升了避风险抗风险能力,还是相反?
第三,政治中所谓鹰派鸽派,我们历史叫主战派或者主和派,阿里这帮人和他们,本质有啥区别吗?他们是慷谁的慨,成就谁的名?
最后的最后,相互保停止了,你如何评价你过去若干期的“保费”?
提供两个案例供思考:
第一个故事:
假定你们单位有100个年龄从20到40岁不等的员工,单位说现在娃娃教育成本太高了,个人承担不起啊,我们单位决定成立一个娃娃教育相互保,我们100个员工参加,只要员工的娃娃进入了小学阶段,从1年级-6年级的小学期间,就可以由互助保出钱读书,然后这些成本由100员工相互均摊。这个相互保办了4年,成功资助了5个员工的5个娃,然后单位不办了。
第二个故事:
在打牌打麻将界,讲究一个说法,就是赢钱的人不许中途退场,不能赢钱了就跑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运气好,你赢的事件先发生,你比其他牌友“跑得快”,然后你就落袋为安先跑路不玩了。所以,老打牌的都知道,玩牌不能去参加不认识不熟悉的牌局,你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串通组织了一个杀猪盘,就是你输了人家就撤牌局不玩了,你赢了对不起你走不了,还必须得一直陪着玩下去。
--
FROM 110.18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