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和支付宝,一个线下的收单业务寡头,一个是线上最大的网络支付中介,长期以来,两者是进水不犯河水,要说有那么一些关系,那也是支付宝创业早期的陈年旧事了。
彼时的线上支付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而支付宝首创的担保交易模式也还在起步,那个时候的银联,更像是一个财大气粗,坐收天下的支付领域的大东家,一方面线下的收单业务一直以银联商务为主,其他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即便是到如今,银联商务的线下市场份额仍旧占到了4成多,而其他所有的银行收单业务加起来才4成,剩余的2成不到才是第三方支付的天下。
线上则刚好反过来,银联旗下的银联在线,也是以提供线上的支付清算服务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但是市场份额远远低于阿里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支付宝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财付通在2成左右,而银联只有1成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银联这个传统的铁老大会坐视线上市场份额的丢失?
1、当时的战略眼光不足,对线上的交易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重点发展线下的特约商户和特惠商户,忙着在线下铺设POS,赚取20%的收单手续费收入。即便是这样,银联在线下的市场份额还是在下降中。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银联商务在线下市场占有71%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自从2011年央行颁发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后,整个市场格局发生震荡性变化,银联商务压力重重。2012年的数据显示,在第三方支付行业,银联商务虽然市场份额还是第一,但是已经下降到了45.9%。
2、对线上市场的介入过晚,而到上这一部分市场大局已定的时候,银联也看到了未来PC端和移动端支付消费的巨大潜力,而这个时候几个主要的竞争对手都已经开始从PC端的支付延伸进入了手机端的移动支付。例如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而银联在线上市场乏力的情况下,基本上很难再开拓市场,利用的更多的是银联自身的清算系统资源和与大多数银行的合作关系。
去年9月份,银联更是出台了强硬的线上业务政策: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其目的是希望把所有的线上支付平台接上银联的支付清算系统,但这至多是一种痴人说梦,一来没有法理基础,二来缺乏市场根据。
那么,近日银联开始上线的移动支付领域的钱包,被命名为银联钱包,是否又显得慢人一步呢?或者又将重演线上市场的尴尬局面?
首先,从银联钱包的功能来看,目前相对比较单一,即便是正式推出市场,目前可以连接的商户和优惠还很少,更像一个刚刚搭起架子的应用,而在内容引入和服务的丰富性上还很不足,就像是一个“裸奔”的青年,倒也不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光,实在是这个线下的场景化需要一个很好的业务过程作为衔接。
从目前的用户体验来看,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使用的优惠券外,像返利去、电子票等项目都无法使用。我们在银联官网上了解到“银联钱包是中国银联向您提供优惠信息的服务渠道和载体,只要您把优惠票券放入银联钱包,并将您常用的银行卡开通银联钱包服务,刷卡时告知收银员使用银联钱包,即可享受优惠。”
其提供的备选功能主要是有转账、支付、还款以及水电煤气等各种场景的支付服务,但是目前这些服务还都有待于完善,短期内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用户体验程度。
最为重要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以手机端为主的移动钱包,其业务基因更多的是来自于PC端的业务迁徙和客户行为习惯的迁徙,而更多的场景化应用也是从PC端迁徙到手机移动端的,银联在上一个PC端的成绩不怎么理想,一下子要做手机端的移动支付业务,或许有点跳跃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裸奔”或许不是最大的威胁,而最大的潜在风险可能是自身业务基因的缺乏,以及周边市场和客户的不成熟,虽然银联商务具有丰富的线下资源,但是本身在支付业务上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关系,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
再者而言,用户的消费行为迁徙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制度成本的,按照银联钱包目前有限的服务内容来看,或许吸引不了用户的注意,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吐槽。
裸奔之后,或许迎来的还是一片唏嘘之声!
(文章来源:IDONEWS)
--
FROM 218.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