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论婚姻中的沟通
在这件事情上,当局者固然迷,旁观者也一样很难清。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唯有深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看到那些真实的伤痛,以及伤痛发生的过程,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清。否则,所谓的“清”就只是自说自话而已。
【 在 ATHZ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
--
FROM 183.242.70.*
只要是在婚姻和恋爱之间划鸿沟的基本就是脑子拎不清,文字码得再多都白瞎。
【 在 lau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完全是回应你的质疑,所以也就不做有针对性的描述。
: 你拿恋爱阶段的沟通跟婚后的沟通做比较,是个很好的思路。
: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话,可以发现,婚后的沟通远比恋爱阶段的沟通来得真实和深刻。
: ...................
--
FROM 219.142.99.*
我觉得laul说得有点道理。
【 在 Majia3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要是在婚姻和恋爱之间划鸿沟的基本就是脑子拎不清,文字码得再多都白瞎。
:
--
FROM 123.120.17.*
翻译一下你这句话的意思。
我:“A和B有1,2,3…处不同,原因是一,二,三…”
你:“你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我:“为什么?”
你:“因为A和B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不同。”
【 在 Majia3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要是在婚姻和恋爱之间划鸿沟的基本就是脑子拎不清,文字码得再多都白瞎。
:
--
FROM 117.136.0.*
学习了~
【 在 laul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都知道“婚姻需要沟通”这个观点,但要透彻理解、并有效实践它,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 沟通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实现、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样的沟通自然就会困难重重。
: 沟通可以有多个平行的目标。从发展良好的婚姻关系的角度看,“让夫妻互相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是关键目标。
: ...................
--
FROM 111.197.238.*
感谢分享,说的很好。
还想问一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是这个“对方”,该如何处理呢?
--
FROM 221.223.98.*
说得相当好。
我结婚时,看老公外表和气质比较像我的父亲。也是年纪不小了,他家条件也不错,对我也照顾,所以选择了。
结婚后,发现,内心和外表差的比较多。内心很细腻,并不粗犷,男人味少点,当然了,可能换成另外一个女人会很欣赏他的细腻周到,而我却喜欢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上进心极强的男人。
这就是说,恋爱时候他隐藏的部分,暴露出来的后果很严重。
【 在 lau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完全是回应你的质疑,所以也就不做有针对性的描述。
: 你拿恋爱阶段的沟通跟婚后的沟通做比较,是个很好的思路。
: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话,可以发现,婚后的沟通远比恋爱阶段的沟通来得真实和深刻。
: ...................
--
FROM 222.187.198.*
我想,你的困扰是他/她经常向你提需求,你不愿意满足或者没有能力满足。
这时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件事。
首先是能力方面。他/她(人们)的很多看上去不合理的需求(合理往往是是相对的),实际上是有着很深层的心理原因的。简单说,这个原因就是某种心理创伤,或者叫做情结、心结(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大堆这样的情结)。如果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去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是直接去化解需求背后的情结(釜底抽薪),很多时候这样的需求其实是无底洞,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解决的办法就是,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她意识到需求背后的情结,并逐渐化解这些情结。
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看清我们自己的情结,并逐渐去化解。否则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然后是意愿方面。意愿的问题其实有两方面。
一方面其实是能力问题。对某件事,如果我们的能力不足,做起来就很吃力,相应的意愿就可能比较低迷。
另一方面是真正的意愿问题。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彻底满足了我们的某类需求(并不一定是通过主动作为满足的),我们对他/她无感了。这种情况就没啥太多可说的了,估计你也不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是,你觉得从对方那里得到的满足太少,不值得你为他/她回馈那么多。不过,归根结底,这种情况仍然是能力相对不足的表现——我自己的需求(有时候,你可能不相信有人有能力满足你的这一需求,导致你意识不到自己还有这样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我自己还“饿”着肚子呢,我哪里有能力回馈你呢?这就还是回到了能力的问题上。
【 在 toffeerabbit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分享,说的很好。
: 还想问一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是这个“对方”,该如何处理呢?
--
FROM 117.136.77.*
感谢回复,很有启发性。
您将意愿问题也最终归结为能力问题,我理解这个能力的概念与两方面中“能力方面”的能力概念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能力方面”中的能力,我更理解为是不考虑主观意愿的单纯的能力,即使看清楚对方的心结,但由于心理、生理、理解力、经济等方面客观的原因,有些心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比如对方童年穷怕了,成年后对财富有特别偏执的追求,后来你没有达到对方预期的财富程度,这种情况下,主要还是客观能力问题,而非靠主观意愿就能有效解决的。再比如,很多人都存在童年缺爱的情况,尤其是家里两个孩子以上的,其中之一就很有可能有这种缺爱、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如果缺爱缺的太多了,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是不是可能大到一个对方无法承受的程度?这个时候怎么解决心结呢?引导对方和父母化解仇怨的话,我觉得这个工作也首先是个客观能力问题,有能力才有必要去讨论是否有主观意愿,没这个客观能力的话,主观意见是不是就是扯淡。
【 在 lau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想,你的困扰是他/她经常向你提需求,你不愿意满足或者没有能力满足。
: 这时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件事。
: 首先是能力方面。他/她(人们)的很多看上去不合理的需求(合理往往是是相对的),实际上是有着很深层的心理原因的。简单说,这个原因就是某种心理创伤,或者叫做情结、心结(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大堆这样的情结)。如果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去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是直接去化解需求背后的情结(釜底抽薪),很多时候这样的需求其实是无底洞,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 ...................
--
FROM 124.65.225.*
你的理解和我说的,基本一致。这些都是理智层面的分析,实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解决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假修真”、“反求诸己”。“借假修真”是借帮助对方这个由头去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反求诸己”既是方法,也是原则,是指要去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
比如生气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是对方的行为(比如,要求我们做某件事情)导致了我们生气。但实际上,对方的行为在我们内心所引发的第一个情绪或感受,往往不是愤怒,而是其他情绪或感受,比如,第一个感受可能是“被控制感”(对方要求我做某件事),继而引发了“失控感”(我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感),然后是自我的存在受到了威胁的恐惧感,然后为了消除这一系列的消极感受,我们就可能使用“愤怒”这一策略,因为我们预期愤怒会令对方望而却步,从而放弃对我们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的大部分其实都不是由当下的事件产生的,而是由过往的创伤性经历(比如,父母通过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听话)产生、一直没有得到处理而积累起来的。当这些恐惧被我们自己看到的时候,被看到的恐惧就会开始慢慢消解,然后我们就会慢慢有所领悟——暂时的被控制并不会真的威胁到我们的自我,也就不需要再通过愤怒去从表面上应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了。
【 在 toffeerabbit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回复,很有启发性。
: 您将意愿问题也最终归结为能力问题,我理解这个能力的概念与两方面中“能力方面”的能力概念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能力方面”中的能力,我更理解为是不考虑主观意愿的单纯的能力,即使看清楚对方的心结,但由于心理、生理、理解力、经济等方面客观的原因,有些心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比如对方童年穷怕了,成年后对财富有特别偏执的追求,后来你没有达到对方预期的财富程度,这种情况下,主要还是客观能力问题,而非靠主观意愿就能有效解决的。再比如,很多人都存在童年缺爱的情况,尤其是家里两个孩子以上的,其中之一就很有可能有这种缺爱、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如果缺爱缺的太多了,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是不是可能大到一个对方无法承受的程度?这个时候怎么解决心结呢?引导对方和父母化解仇怨的话,我觉得这个工作也首先是个客观能力问题,有能力才有必要去讨论是否有主观意愿,没这个客观能力的话,主观意见是不是就是扯淡。
--
FROM 117.1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