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精力pk花钱
最后一句彰显水平
【 在 myimmorta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500人的年级家长群,群里很多娃妈说我们几个经常在群里讨论娃的情况的娃爸教得好,说娃爸辅导娃比娃妈更厉害,我们这几个娃的成绩在年级确实都是排在前列的。但其实我每周也就辅导一次,娃成绩比较好更多的是他自己学的比较好,我只是会去关注各科排名,及时发现弱科然后找提高方案
: 我们家长群里讨论过,为什么娃妈关注娃学习的更多,最后大家的共识是娃爸普遍忙着挣钱兼顾不了那么多,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娃妈们对娃考不上985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普遍更焦虑,而娃爸们觉得出路不只有上名校一条
: 可以看到,多数娃妈娃爸是比较通情达理比较理智的,离版的男女对立情绪属少数怨妇的怨恨发泄
: ...................
--
FROM 140.210.152.*
西城好,核心区,教育资源比海淀均衡多了,小升初摇号不需要像海淀家长那么焦虑摇到烂校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城还算均衡 我家十名+吧
: 不是那种top学生
: 这两年确实得加把劲儿
: ...................
--
FROM 122.192.210.*
水木儿教版有一些很用心的牛娃家长,主要是他们的娃比较有天赋,在小学四、五年级考进了人大附早培,目标自然会是高考进Top 2,甚至更进一步初中学完高中内容,高中自学大学内容卷高中竞赛争取获得全国前列的名次直接保送Top 2好专业
这个我们比不了,属于极少数天赋牛娃和用心家长的赛道
--
FROM 122.192.210.*
对,会计较谁在娃身上付出多是吃亏的,感觉就走到离婚边缘了
在家庭里,总是有人要“吃亏”的,比如付精力多的一方,可能很累,但娃和自己更亲,付钱多的一方,也不一定不爱娃,可能只是工作忙,要么就是离婚了没有抚养权,然后周末又很累状态不好也不能带娃
我家娃爸就只付钱,啥事也不怎么管那种,但我从来不怀疑他不爱我家姑娘,毕竟钱在谁那心就在谁那,不能说不带娃的就不爱娃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一般人在娃的问题上不会比较是否吃亏
: 所以所谓独立女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 自己挣钱自己花
: ...................
--
FROM 183.242.131.*
儿教版十大第一,这位家长太焦虑了,把娃的周末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兴趣班就是学科补课,小学四年级就这么狠,以后上了中学怎么办?
--
FROM 222.187.129.*
看了一眼,海淀的小学吗,还有期中考试
校内成绩不好家长得亲自下场补校内
其他先放放
课外班也不知道你弱项在哪儿
这种是属于脑子不清楚的家长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yimmortal 的大作中提到: 】
:
: 儿教版十大第一,这位家长太焦虑了,把娃的周末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兴趣班就是学科补课,小学四年级就这么狠,以后上了中学怎么办?
: --
:
--
FROM 180.77.1.*
现在985毕业生也不像当年那么好找工作,家长很焦虑,只好把娃的时间排满多学习求点心理安慰,但学习这个事硬逼着学会起反作用,那位家长还没意识到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一眼,海淀的小学吗,还有期中考试
: 校内成绩不好家长得亲自下场补校内
: 其他先放放
: ...................
--
FROM 222.187.129.*
家长会数学老师说只要课上好好听了
都能到95
一个题型一学期得讲四五遍
家长找不到问题在哪
【 在 myimmortal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985毕业生也不像当年那么好找工作,家长很焦虑,只好把娃的时间排满多学习求点心理安慰,但学习这个事硬逼着学会起反作用,那位家长还没意识到
:
--
FROM 218.108.210.*
其实吧,这两年我有个想法越来越频繁,那就是学历已经远没有我们年轻时代的含金量高了
但偏偏是我们这代人做父母,于是总想复刻一下自觉成功的道路
因此这几年我开始更加注重孩子做人品性的塑造,还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比如经历受挫或枯燥的韧性,接纳失败的从容,行事逻辑的总结和提炼,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好奇,我觉得但凡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孩子通常学业表现也差不到哪里去。就算差了,他长大后也会是身心健康的人。
如今的时代,身心健康的人会越来越成为稀缺款。身心不健康,财富再多,生命质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家长会数学老师说只要课上好好听了
: 都能到95
: 一个题型一学期得讲四五遍
: ...................
--
FROM 124.205.69.*
这话说的,堪称新时代父母的《育儿心经》。道理全都对,每一句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但现实是,道理越是这么讲,父母的焦虑就越是翻倍。以前只是卷分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现在可好,要开始卷“韧性”、“从容”、“好奇心”这些玄学指标了。这玩意儿怎么量化?怎么考核?
嘴上说着学历含金量不高了,可真到升学关头,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一把?说白了,这套理论更像是给父母自己喝的鸡汤,用来对冲一下看到孩子糟糕成绩时的心跳过速。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既要成绩好,又要身心健康,还要品性高洁。对孩子的标准不是降低了,而是从一维卷到了多维,孩子更难了...
【 在 chooselif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吧,这两年我有个想法越来越频繁,那就是学历已经远没有我们年轻时代的含金量高了
: 但偏偏是我们这代人做父母,于是总想复刻一下自觉成功的道路
: 因此这几年我开始更加注重孩子做人品性的塑造,还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 ...................
--
FROM 194.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