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餐吃了老婆买的麻辣小鱼干,味道很好。一边吃,一边就想到了一些事情。
我是东部沿海地区长大的,当地人都不怎么吃辣椒,我也一样。工作后常去宜昌出长差,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就要吃当地的麻辣美食。这些菜味道好是好,唯独那个辣劲儿特别的难以适应。有趣的是,客户中有位领导,他在当地都安家十几年了,居然也还不太适应这个辣味儿。
也许是因为辣刺激的不是味觉,而是痛觉,所以虽然我努力去适应,进展却十分缓慢。而且一旦回到了北京,已经取得的适应又退化了不少。最后用了十几年时间,我才真正能去品尝辣味儿了。
由适应问题,我又想到了婆媳关系问题。婆媳关系难处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复杂原因,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差异是一个相对表层、却又挺难解决的因素。对此,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总体上,年轻人做出改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于老年人。可既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些年纪不是那么大的人仍然会固守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我就想到了佛家所讲的“我执”,大意是,“我”根本上是通过各种方式虚构出来的一个存在,修行的最终目标是看破我执,真正“看”到“我”是不存在的。
破我执这个事情太遥远了,不知道要修行多少世才能实现。于是,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心理学中所讲的自我和人格。其实心理学的观察也发现,我们是借用了很多东西来界定自我的,或者说是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我的名字,我的身体,我的父母,我的亲戚,我的家,我的性格,我的职业,我的各种社会角色,我的家乡,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的成就,我的名声…...我的一切其实都是用来界定“我”的,我的习惯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从心理层面讲,我的习惯之于“我”就像我的手指之于我的身体,改变习惯就像砍掉一根手指一样,自然是非常困难的了。
这样看来,人格其实也就是用来界定“我”的那些因素中,相对比较核心的部分了。心理学中说,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从这个方面同样也能够理解改变习惯的难度了。
--
FROM 101.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