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都有相通的解决(改善)方案。
就是:回到常识,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视角。
举例:
1,抱怨婆婆不讲卫生、儿子不在就只做1个菜、育儿不科学等等
其实把自己代入婆婆的位置,一个六七十的农村老太太,大半辈子没有经历过城里的生活,
长期省吃俭用为了培养儿子上大学等等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母亲,如果抱怨者自己也是长期在农村生活到60多岁,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在现代化大城市生活,可能也就这个水平。
那么怎么解决呢,无非就是求同存异。
对于小问题,就改造自己不要那么龟毛,心大点也就过去了。
对于原则性问题,比如孩子发烧了还给刮痧捂汗的,这是损害健康的大事,那么从婆婆的认知着手,
比如说她信佛的,那么想办法通过别人的的口告诉她,菩萨说得了病不能刮痧捂汗
比如她信儿子的,就让儿子告诉她。
千万不可直接直接针锋相对,而且论事之前先论人,比如“妈你怎么这么愚昧呢”,这话一出,基本上就是把教育的路给堵死了,接下来只有吵架和积怨
2,比如孩子特别调皮,忍不住想打的
想想如果自己是4岁的孩子,自己希望得到家长怎样的对待,是被打一顿呢,还是满溢的爱、无尽的耐心来感化和教育自己
3,比如怪队友没有心
这个高产作者说了,对方设么态度,其实和自己有关系。自己对癞蛤蟆,一样也是无心的。
只要把自己的魅力搞上去,对方自然有心,如果依然没有,那么会有很多更好的人来显示有心,
换人也不是不行
以此类推
--
FROM 180.1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