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是公共场合,公共的意思是,谁都可以来。没有谁规定哪个版面一定得是什么样子,无论它过去是什么样子,将来是什么样子,都不影响它现在的样子。确实很多人会珍惜自己曾经的美好,这本身很美好,但改变不了什么。每个人都可能看不惯某些人,某些人可能都看不惯某个人,但这不是排斥他们的理由。如果版面内生的群体力量无法自发的将对方排斥在外,那就是版面接纳了对方,哪怕群体中的主力并不愿意接受这一点。如果始终固执的认为版面没有淘汰掉自己看不惯的人,那么很可能其实将被淘汰掉的是自己。版务是包含在版面内生力量里的。
【 在 staycalm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滴,我被放出来了,虽然素知水木是一个小社会,不过被以莫须有的由头封禁删帖,还是真切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 估计很多看客觉得我也有点病,在搞堂吉诃德行为艺术,非要跟一个不通人性、不具备人类基本价值观的风车较劲……。我想可能还是比较怀念几年前的离版吧,那时候的贵版敦厚沉稳,不管是答疑解惑还是交流探讨,时不时总有些回帖妙趣横生或睿智温暖,颇能给人些启示或者收获,算是水木不多真正有趣、有用还能温暖不聒噪的版面了,说起来也算陪我走过一段不算太好过的时间,虽然很少在版面冒泡,贵版算是本人最有感怀的版面了。所以偶尔还是会回版面瞅几眼,只是没想到时过境迁,版面已经被聒噪的跳梁小丑搅的不成样子,挤出效应明显,鲜有以前的温暖和有趣了,真心觉得惋惜
: 梁漱溟晚年有本访谈录,书名叫这个世界会好吗,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访谈里面两个人反复探讨确认梁对国家对未来社会的观点看法,他始终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会是东方的世界、会是中国以及华夏文明的世界。他把人的问题归为三类,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人与物的问题是通过科技发展来解决,而人与人、人与自己都要落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上来解决,依据就是华夏文明是唯一一个不把信仰假于外物或者符号而是放在人自己身上的文明,也就是我们相信的是仁,或者说我们自身的良知。这才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种种问题的关键。之所以说起这个,是因为这两年我越来越频繁的不自觉想起这个访谈录,想起这个问题,我真的很好奇如果梁漱溟能活到现在,看到现在的林林总总,他对人的良善、对人自身的反省觉察能力是否依然这么有信心
: ...................
--
FROM 139.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