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民族观是什么样的?
作者:金圭子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35268/answer/92253167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之前我有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金庸是民族主义者么? - 金圭子的回答当然里面主要是反对了题主以杨康和萧峰同样的出身不同的结局来人物金庸是(汉)民族主义者,但没有对金庸在民族性上的观点多加评述。这次给前面某位答主的答案写评论写的多了点,就干脆提取出来专门发一篇回答吧,当然金庸在民族性上的问题可以写的太多了,比如金庸对各位少数民族领袖的夸赞要一一写出来都可以写本书了。所以这里就只对金庸描写蒙元满清的屠杀方面写一点内容。———————————— 正文 ————————————有回答说『有意无意的回避蒙元满清对汉族的迫害,历史上发生过的对汉族的种族屠杀更是只字未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35268/answer/91232788)这里,“只字未提”的过了,只是没有大肆宣扬。反而对康熙、顺治、皇太极、忽必烈、成吉思汗、完颜阿骨打、段正明等中原周边国家(民族)首领赞誉有加(唯一在金庸书中是以丑角出现的辽、金、西夏、大理、元、清的领袖,似乎就只有乾隆了,而且如果要读者来评的话,恨陈家洛的大概更多于恨乾隆的吧)。而反过来,对宋哲宗(天龙八部 四十九回前面花了12页,差不多本回30%的内容来贬宋哲宗,实在没看出这和全书的内容有啥关联)、朱元璋,以及宋钦宗、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明神宗等多位宋、明皇帝非常不满,对李自成、崇祯也是毁多于赞,更别说对吕文德、毛文龙等反元、反清的将领的丑化,和把历史上抱大腿抱的最勤快的全真教写成是反金反元领袖了。就这点来说,金庸的屁股是坐歪了的,所以大家一直一来对金庸的民族观评价,好听点就是“民族倾向性更偏向于满蒙族”,难听就直接叫金庸是“包衣”、“心怀故国”了。(比如常常看到说金庸对自己祖宗查慎行的怀念非常深刻,甚至有点爱屋及乌到类似的袁崇焕和满清头上了)。金庸还是描写了一些元、清屠杀汉族的事情的,但基本上是一笔带过,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等为主,比如《射雕》一开始就有一段借说书人张十五之口写的叶三姐一家惨遭屠戮的故事,但这里所用的是说书口吻,诸多恶行写的更像戏里的悲欢离合,未免就把这一惨事和“现实”剥离开来,比如和后面丘处机杀人的描写一比就大为不如:『小人刚才说到那叶老汉一家四口,悲欢离合,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他四人给金兵冲散,好容易又再团聚,欢天喜地的回到故乡,却见房屋已给金兵烧得干干净净,无可奈何,只得去到汴梁,想觅个生计。不料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四人刚进汴梁城,迎面便过来一队金兵。带兵的头儿一双三角眼觑将过去,见那叶三姐生得美貌,跳下马来,当即一把抱住,哈哈大笑,便将她放上了马鞍,说道:‘小姑娘,跟我回家,服侍老爷。’那叶三姐如何肯从?拚命挣扎。那金兵长官喝道:‘你不肯从我,便杀了你的父母兄弟!’提起狼牙棒,一棒打在那叶四郎的头上,【登时脑浆迸裂,一命鸣呼】。正是:阴世新添枉死鬼,阳间不见少年人!“叶老汉和妈妈吓得呆了,扑将上去,搂住了儿子的死尸,放声大哭。【那长官提起狼牙棒,一棒一个,又都了帐】。那叶三姐却不啼哭,说道:‘长官休得凶恶,我跟你回家便了!’那长官大喜,将叶三姐带得回家。不料叶三姐觑他不防,突然抢步过去,拔出那长官的腰刀,对准了他心口,一刀刺将过去,说时迟,那时快,这一刀刺去,眼见便可报得父母兄弟的大仇。不料那长官久经战阵,武艺精熟,顺手一推,叶三姐登时摔了出去。那长官刚骂得一声:‘小贱人!’叶三姐已举起钢刀,在脖子中一勒。【可怜她:花容月貌无双女,惆怅芳魂赴九泉。”】』前面加【】的三段,看了以后虽然也会有所触动,但现代的读者就很难真的『只听得众村民无不咬牙切齿,愤怒叹息。』,因为射雕本来就是戏,这戏里面的戏感觉感染力就更远了,似乎就是在写一个异界的故事,而不是曾经在中国本土、在汉族身上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一样。来和丘处机的比一下:『他(丘处机)跟着解下背上革囊,往桌上一倒,咚的一声,杨郭二人都跳起身来。原来革囊中滚出来的,【竟是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头。】包惜弱惊叫:“哎唷!”逃进了内堂。杨铁心伸手去摸怀中匕首,那道人将革囊又是一抖,【跌出两团血肉模糊的东西来,一个是心,一个是肝,看来不像是猪心猪肝,只怕便是人心人肝】。杨铁心喝道:“好贼道!”匕首出怀,疾向那道人胸口刺去。』这样写就让人更瘆人一点,当然这里是为了到后来和丘处机的正面人物来做个反差,但如果描写元军恶行的时候也这么来一段,大家的印象就不一样了吧。类似的,神雕中也有一段:『想到此处,极是得意,忽听得隔邻一个孩子大声啼哭起来,接着有母亲抚慰之声,孩子渐渐止啼入睡。杨过心头一震,猛地记起日前在大路上所见,【一名蒙古武士用长矛挑破婴儿肚皮,高举半空为戏】,那婴儿尚未死绝,兀自惨叫,心想:“我此刻刺杀郭靖,原是举手之事。但他一死,襄阳难守,这城中成千成万婴儿,岂非尽被蒙古兵卒残杀为乐?我为了报一己之仇,却害了无数百姓性命,岂非大大不该?”』且不说“高举半空‘为戏’”这么一段话太文绉绉,削弱了暴力的渲染力,就说这一幕场景,只是为了让杨过选择不刺杀郭靖的一个佐证,读者更多会把心思放在担心杨过和郭靖两个主角之间是会携手对敌,还是会内耗,根本对这段惨行就一带而过了。射雕三部曲中唯一一次对元军“屠城”有一段描写,但他屠的是花刺子模,而不是汉族的城,虽然也会让读者有“通感”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就像看狮子老虎打架,或者是老虎吃兔子,就不容易联想到老虎吃人的场景:『郭靖正欲说出辞婚之事,忽听得远处传来成千成万人的哭叫呼喊之声,震天撼地,惊心动魄。殿上诸将尽皆跃起,抽出长刀,只道城中投降了的花剌子模军民突然起事,都要奔出去镇压。成吉思汗笑道:“没事,没事。这狗城不服天威,累得我损兵折将,又害死了我爱孙,须得大大洗屠一番。大家都去瞧瞧。”当下离座步出,诸将跟随在后。众人出宫后上马驰向西城。但听得哭叫之声愈来愈是惨厉。一出城门,只见数十万百姓奔逃哭叫,推拥滚扑,蒙古兵将乘马来回奔驰,手舞长刀,向人群砍杀。原来蒙古人命令居民尽数出城,不得留下一个。当地居民初时还道是蒙古人点阅户口,以防藏匿奸细,哪知蒙古军先搜去居民全部兵器,再点出诸般巧手工匠,随即在人丛中拉出美貌的少妇少女,以绳索缚起。撒麻尔罕居民此时才知大难临头,有的欲图抵抗,当场被长刀长矛格毙。蒙古军十几个千人队齐声呐喊,向人丛冲去,【举起长刀,不分男女老幼的乱砍】。这一场屠杀当真是惨绝人寰,【自白发苍苍的老翁,以至未离母亲怀抱的婴儿,无一得以幸免】。当成吉思汗率领诸将前来察看时,【早已有十余万人命丧当地,四下里血肉横飞】,蒙古马的铁蹄踏着遍地尸首,来去屠戳。【成吉思汗哈哈大笑】,叫道:“杀得好,杀得好,叫他们知道我的厉害。”郭靖看了片刻,再也忍耐不住,驰到成吉思汗马前,叫道:“大汗,你饶了他们罢。”成吉思汗手一摆,喝道:“尽数杀光,一个也不留。”郭靖不敢再说,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从人丛中逃了出来,扑在一个被战马撞倒的女子身上,大叫:“妈妈!”一名蒙古兵疾冲而过,长刀挥处,【母子两人斩为四段。那孩子的双手尚自牢牢抱着母亲。】』如果有一段描写蒙元或者满清对汉族的屠杀,是用这种直接的手段来写的话,大家对金庸的民族性的评价就不是这样了。除了射雕和神雕,《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里面的确也有很多种族屠杀的介绍的,但更是一带而过,没有着重去写,和对元、清的领导层的描写不成比例而已。比如有:『(常遇春)负着张无忌,急急向北行去,只走出数十步,忽听身后惨呼哭喊之声大作。两人回过头来,但见被元兵拉在一旁的十多名百姓已个个身首异处,尸横就地。原来当时朝政暴虐,百姓反叛者众多,蒙古大臣有心要杀尽汉人,却又是杀不胜杀,当朝太师巴延便颁一条虐令,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因汉人中以张、王、刘、李四姓最多,而赵姓则是宋朝皇族,这五姓之人一除,汉人自必元气大伤。后来因这五姓人降元为官的为数亦是不少,蒙古大臣中有人向皇帝劝告,才除去了这条暴虐之极的屠杀令,但五姓黎民因之而丧生的,已是不计其数了。』——《倚天屠龙记》第十一回这写的是不但轻描淡写,而且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其实是没执行的:『十二月己巳,享于太庙。……是岁,诏赐孝子靳昺碑。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元史》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但元朝仅在中国北方金境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屠杀汉、女真人口占人口比例约占90%,其中忽必烈屠杀了一千八百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公元1279年,元蒙两度陷成都,先后大屠杀。“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引元代贺清泉《成都录》)。《鹿鼎记》中也有提及文字狱之类的,但要么就是直接对黄梨洲之类的文人下手,要么直接是写后来的孤儿寡女,对血腥事件的直接描写不多,比如提到扬州十日:『韦小宝听到这里,更无怀疑,知道这批人是反对朝廷的志士。他在遇到茅十八之前,在扬州街坊市井之间,便已常听人说起天地会反清的种种侠义事迹。当年清兵攻入扬州,大肆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实是惨不堪言。扬州城中几乎每一家人家,都有人在这场大屠杀中遭难。因之对于反清义士的钦佩,扬州人比之别地人氏,无形中又多了几分。其时离“扬州十日”的惨事不过二十几年,韦小宝从小便听人不断说起清军的恶行,又听人说史阁部如何抗敌殉难,某人又如何和敌兵同归于尽。……』后来韦小宝还拿来开过玩笑:『康熙叹了口气,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不计其数,那是我们大清所做下的大大恶事。我要下旨免了扬州和嘉定三年钱粮。”韦小宝心想:“扬州人三年不用交钱粮,大家口袋里有钱,丽春院的生意,可要大大兴旺了。怎生想个法子,叫小皇帝派我去扬州办事?我叫妈妈不用做婊子了,自己开他三家妓院,老子做老板,再来做庄,大赌十日,也来个‘扬州十日’。然后带了大批银两,去嘉定赌他妈的三次,这叫做‘嘉定三赌’。”又想:“老皇爷和皇上都说嘉定三赌杀人太多,是件大大的惨事,为什么赌三次钱,便杀不少人?不知嘉定在什么地方。这地方的人赌钱本事厉害,倒须小心在意。” 』前面都提到过扬州十日过去不过二十几年,韦小宝也应该听说过“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到底是什么事情,结果到这里突然又不知道了,还说成是“嘉定人赌钱厉害”,明摆着在插科打诨淡化满清的血腥。金庸在这里的“装聋卖傻”的本事不亚于那句“什么马难追”(注①)。这种行为不亚于把“南京大屠杀”说成“南京大赌鲨”吧——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今天有个日本人或者中国人甚至是南京人。在南京搞个连续6周的赌博或者打牌比赛,最高获胜者可以得奖30万,然后把活动起名为“南京大赌鲨”之类的,你觉得南京当地的老百姓会有什么想法?我敢说如果这个人是南京人,他爹或者他娘还活着,哪怕已经病倒在床也会爬起来打断他的腿……(注①:韦小宝常常说:一言既出,什么马难追。诚然,“驷马难追”的“驷”字难写,韦小宝的确不会认识,但这句话是句俗话,你不会写不会读难道还没听说过么?我小学没读书之前就知道这句话,但一直以为是“四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四匹马也追不到,当然可能会疑惑为啥四匹马会比一匹马跑的快么,但意思是大概领悟到了(原意是四匹马拉的车)。所以韦小宝这里不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这个意思,只能是韦小宝或者金庸装聋卖傻了)编辑于 2018-05-18 14:21
【 在 h2929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你能不能不要脱离文学作品吹王朔,王朔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到底好在哪里?正统文学史是怎么评价王朔作品的?我读过中国文学史教材,知道那些教材怎么评价金庸作品的,王朔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高的评价,谈他作品的篇幅也少,我才说金庸地位高。
: 我今天收到了一位陌生网友的站内信,让我不要和你争。你看人家是不是在评价作品,我三番五次问你王朔作品好在哪里,然后我也贴出了网友对王朔作品缺点的评价,你都看不见。那么问题来了,你一直吹的王朔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啊?
: 标 题: 王朔确实不如金庸
: ...................
--
FROM 116.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