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小镇一步步走到北京的我,工作十年后才找到将自己所建立的数据思维和所感兴趣的教育结合的方向。
再看看身边以及网络上一个又一个孩子,还没走完初中就抑郁,还没走完高中就不想活不想读。如今,为何这么多孩子,祖国未来的花朵,本应灿烂,却早早凋谢?
I have a dream,在孩子和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人工智能能够信息对称地为家庭带去能够助力他们的专业解决方案!
I have a dream,在孩子刚出生或未出生的时候,人工智能能够预防性地为家庭带去他们所需要的与孩子教育相关的科学理念!
I have a dream,家庭和学校存在、未意识到却存在和尚在萌芽状态的孩子教育问题,都能在教育新生态里得到AI和爱的根本解决!
二、人在困境中
孩子的初次成长伴随着父母的二次成长。困局在于,少有父母意识到要成长,即使意识到,也可能拒绝成长、拒绝学习。
对于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易,他们会主动寻找资源成长自己;对于固定型思维的父母难,他们会借口忙没时间学习。
成长自己,要触及五大难题:
1、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做到知行合一。
2、对认知的反思,即增加烧破脑的慢思考。
3、对行为的觉察,即减少不费脑的快思考。
4、习惯成自然,即为何难以自我反思,难以自我觉察,难以知行合一的原因。
5、主观能动性,即社会工作所追求的“助人自助”。
三 、设想
AI要帮助父母和老师解决自己和孩子的问题,父母和老师要将从AI获得的理论应用到活生生的人身上,即自己和孩子,而不是事和物上,因此只有父母和老师听得懂能入脑,在实践中才有可能真正用起来,AI也才能真正帮到孩子。AI在家庭和学校的一片死水里泛起涟漪,但水的流动,取决于水里的人的行动。
通过和AI的双向输入输出,并输出到行动中,父母和老师更有可能打破已有的认知和行为习惯,重建其思考能力。AI实质是个人认知教练,引导、肯定、鼓励用户,使父母和老师自我反思、自我觉察、自我觉醒,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AI的助人自助和个人的知行合一。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搭建孩子健康成长平台,基于强大算力的人工智能系统既能够精准分析和诊断家庭和学校的海量数据,也能够将晦涩的教育理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个性化呈现给父母和老师,并能够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育实践,还能够为每个孩子打造专属的学习成长路径。
这样的健康成长平台需做到三个方面:
1、 重视解决孩子长大后出现的问题,更重视在孩子出生后即预防问题的出现。预防重于治病,家庭出现问题后,需要整合式的系统治疗,治疗难度远大于预防。
2、 既解决家庭和学校提出的问题,也解决家庭和学校未意识到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精准定位和解决家庭和学校问题背后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对家庭和学校数据进行人工智能的自动诊断,协助用户解决未意识到却存在的问题。
3、 生育、养育、上学、恋爱、结婚的闭环,贯穿一个人从出生于一个家庭到组建一个新家庭的全过程。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全面融合将开创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新生态: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育儿、心理咨询、学科辅导等方面的专业资源,链接家庭和学校两个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形成孩子健康成长的家校合力,解决孩子成长路上已出现、出现未意识到或尚在萌芽状态的各种教育难题,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包裹式的高质量陪伴服务,让家庭为孩子成长打下安全感满满的心理地基,让学校为孩子成才筑起创造力十足的思维大厦,让家庭、学校、社会都进入良性流动的增量循环。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