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中民
这里阐述下俺涉事论文的学术性,也是俺当初投稿的原因。大家都以为我在拍马屁,有人还拿起这拍马屁当武器。各位阅后不会还以为俺在拍马屁吧?他的作用是翻开地理学研究崭新的一页。
1,必要性。地理学里有个关键问题就是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方向性问题。以前的研究大多对人这个要素关注不够,关注的焦点也主要放在如何科学的预测未来上。但涉及到含人的人地系统演化,肯定需要人主导。生态的态也是心上大一点,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和谐能行?所以探讨人的问题,对地理学研究来讲是充分必要的。
2,创新性。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这要引入站在未来设计现在的思想。人都是通过勾勒未来的图景,然后描述实现需要的条件,然后根据现状设计的具体行动路径。站在国家层次,中国的复兴梦就是这样的图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具体的实现途径。在个人或地区层次,要在中国梦的大目标下勾勒面向未来的共同发展之路。如何勾勒,作为普通人当然要以身边优秀的人榜样,这是最便捷的途径,另外就是要有想象力,要注入个人的情感。最有想象力的是诗歌,所以文章带了点诗意的表达。尽管这是引起公众质疑的地方,但确实也是体现文章创新性的地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接轨需要对接的地方。
3,学术性。在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中(II)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阐述了共同发展之路4个阶段中具体的研究内容,还有实践中三个大而化之的例子等。据此确定的研究内容,当然都有开拓性。其中,导师和师娘关系辨识中的天人之际图,这是很受网友追问的地方,反映的是家庭中互补的正反馈联系,家和万事兴。形成新的正反馈环,这是集成框架中勾勒的共同发展之路上核心的第二阶段。俺现在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发展理论主要就是探讨的迈上共同发展之路的攀登机制,当然这是后话。
将中国的阴阳和谐理论与康德的论优美感与崇高感结合起来也是反映文章学术价值的关键点。说实在的,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大部分我根本看不懂,能懂的也是与中国阴阳和谐理论相重叠的部分,当然这也是康德论文的核心主体。但就是这一下将康德高高在上的哲学论文拉到了地下,拉到了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据说,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不仅是通向判断力判断的基础,更是康德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的早期尝试。这些如此高深的东西在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面前是不是显得很简单。我相信读者会给出自己的判断。
文章引起广泛争议,关键是在作者将思想的来源与具体实践结合在了一起阐述,突出了德行天下的深层主题,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综合集成的一种大胆尝试。培根说,“不做尝试面临的失败与尝试面对的失败是不对等的。因为不做尝试,失败时我们可能会面临巨大损失,而尝试面对的失败最多是损失了点人类的劳动。”
--
FROM 110.5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