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兴趣的是大家的自信:经济上他们依赖我们,五年十年。
按照统计,我们人均GDP达到了一万美元,是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一员。过去四十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可以媲美可能只有当年的日本。
理解四十年来的增长,有很多框架。解释力比较强的,我认为一个是周黎安的“官场+市场”。他这么评价这个框架: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官场+市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政企的有效合作必备的三个条件,即内部的政治激励(“把事做对”)、外部的市场约束(“防止做坏事”)和必要的信息反馈(“做对的事”)。中国“官场+市场”的增长模式在总体上提供了这三个关键条件,在最积极的意义上实现了辖区内政治企业家与民间企业家精神的结合,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结合,中国历史悠久的官僚政治传统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传统的结合,为我们揭示中国增长之谜开辟了新的视角。】“官场+市场”框架认为,政府对于易于考核的指标花更多的精力,另外的指标,比如教育、环保,容易忽视。
蔡眆的解释是:改开前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确定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之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不断积累,劳动力近似无限供应,所以资本回报稳定在很高的水平。直到十年前,劳动力市场到达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应,表现在初级工人工资上升。在这之前,是人口红利期,中国经济增长并无太多特殊性,类似的增长出现在不少后进国家。而在向前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资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们继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需要往产业链的上游跃升,都做装配,中国的工人没道理比印度挣多一倍的收入。而向上跃升,需要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更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总之,过去四十年平均10%的增长是不可能再继续的,未来是否会进入高收入国家,取决于资源配资效率、生产率、教育水平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不理解很多人的超级自信,似乎成为老大是手拿把掐,现在就以待位的世界第一自居。
--
FROM 1.9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