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上大学,比学专业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和眼界,然 而高校却给不了
一
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很多学生,也感受着教育的变革。但我越来越觉得当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走得似乎越来越偏了,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能,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皆如此。这是很让人痛心的,而这种偏离,受害最深的则是以农家子弟为主体的底层青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哪里偏了呢?
是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偏离了教育最基础的目的。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对教育最典型的概念是:“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狭义上,教育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教育指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其根本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以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世界和对待事物。
以上对教育基本功能的阐述中,没有提到专业和技能。那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专业和技能,而是获得身心更好发展所需的思维和认知。
常言道,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这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所处的环境很复杂,甚至处境和工作经常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让人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和潮起潮落的人生境遇的,唯有人的思维和认知。
“教育”存在了几千年,古今中外的先哲们对教育的这个本质的认识是正确的到位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教育围绕着儒家经典进行,国家栋梁的选拔从来没有考过木工、瓦工、裁缝等基本技能。但就是这种教育模式和选拔制度,保证了我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一直处于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之列,创造了灿若星辰的文明,直到近代西方进入工业文明。
两千多年来文明的创造和延续,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充分证明了我们遵循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高效的。也就是说,注重人思维层面的教育,开拓眼界、启发智慧、构建三观,不但对个人本身很有用,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也很有用。当然,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肯定不能像古人一样只注重思维层面的“虚”的教育,我们也要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只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而放弃对思维和认知的教育。
现代社会,技术和技能比思维和认知更高级吗?
看看自己的周围,但凡那些靠竞争力生存的单位,拿高薪的中高层领导,有几个还干着具体业务?可以说极少极少。只会干具体业务的人能当领导吗?肯定不行。公司发展的大政方针,需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来设计和决断,高瞻远瞩来自什么?只能来自比别人更高级的思维。马云不会写代码,任正非不会设计5G设备,他们凭什么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思维的高度远在他人之上。
二
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再来看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校,除了那些985和211高校之外,尤其处于末流的本科和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基本围绕着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在打转转。如果说极少数社会急需的工科类专业,以及那些教授挖掘机技术、炒菜技术等硬核技能的专业围绕着技能打转转是必要的,那么大量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围绕着所谓的技术技能打转转,就有些扯淡了。
目前我国的高校,恐怕有多一半的学生学的都是所谓的“文科类”专业吧,这类专业的特点是学起来并不难,但学会了比没学的人也强不了多少,学成了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更谈不上技术壁垒;而招聘这些“人才”的单位压根儿就不从专业技能的角度甄选应聘者,用人单位看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其实就是应聘者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以及交际能力等。
近些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根据《经济日报》报道,到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586万人,其中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46.3%,近5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很明显,未来更多的就业人口都将流向第三产业。
在我国的产业划分中,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就是指农业、工业、矿业、能源、建筑等产业之外的行业。这样的行业,基本上不用太高深的专业技能,因为第三产业的工作大多是面向普通消费者提供日常服务的,用不到太专业太高深的技能。
那么第三产业的岗位上需要需要劳动者具备什么能力呢?需要服务的意识,需要营销的思维,需要沟通的能力,需要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需要有根据这些认知做出具有前瞻性商业谋划的智慧。这些是技术吗?是技能吗?显然不是。这是思维,是认知。
越是差的学校的毕业生,越流向了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门槛低,容易找到工作,相应的,薪水也低,这点,全世界大约都如此。2012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显示,同样是学士学位,按工作40年计算,学工程、电脑、数学、化学、医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专业的人一辈子比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普遍赚得多,其中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比教育学的毕业生一生多赚160万美元。
既然我国末流的本科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都流向了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术的第三产业,从事的是需要思维、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那么,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最需要学习什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遗憾的是,国家对这个群体的高等教育中,最强调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最不关心思维和认知的培养。
三
现在末流的本科和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几乎就是围绕着技术技能的培训在打转转,而全然不管学生毕业之后到底能不能用到这些所谓的技术技能,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这类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严重错配了。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不认同。那么,我建议你们看看你周围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他们上的如果是末流的本科或高职院校,那么,毕业之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人到底有多大比例。我所看到的现状是,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比例很少,且就算一些人最初做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两年两三年之后,也纷纷跳槽到其他行业去了。如果以五年或十年为计的话,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以我亲戚中的四个孩子为例,两个本科两个高职,两男两女,目前他们没有一个人从事自己大学学过的专业。农村上过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多,学生毕业一年后去问,基本上十有七八都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现象。其实何止文科类,知名学者郎咸平曾说,他在全世界那么多高校教过书,从来没见过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拿我自己大学同班同学来说,我们毕业证上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全班34个人,目前做国际贸易恐怕也就一两个,其余大部分都在金融机构,其他行业的也挺多,毕业几年后转变行业的也不少。至于当年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法学等专业的同学,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恐怕就更少了。
毕业十多年后,大学教育留给我们这些文科生的,好像就只有思维和认知了,至于专业,呵呵,啥是专业?只要有机会,需要用到某种技能,给我三个月,只要是三产范围内的,我把什么学不会?一点儿简单的技能,用得着花三四年去学习吗?
四
现在高层的教育设计者,完全无视教育的本质,一味的瞎折腾,这种折腾,受害最深的是以农家子弟为主体的底层青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末流的本科和所有的高职院校里,大部分都是底层的孩子,以农村孩子为主体,上文分析的这种教育资源的错配,主要是错配在这些底层青年的身上。
二是,底层青年最欠缺的不是技术和技能,而是思维、认知和见识,这是底层青年与成长条件优渥的城市青年相比差距最大的地方,而这个差距直接决定着底层青年的前途,甚至是命运。
底层青年,尤其是从小留守在村里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在他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思维、认知和见识的教育,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有欠缺的。而他们,本想通过上大学,升级意识,开拓思维,扩展眼界,弥补他们与城市土著在思维意识方面的差距,为将来立足城市融入城市做准备。
然而,他们的大学教育只围着所谓的技术技能打转转。明明是文科类的课程,可是课程设置中,没有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目,甚至经济学、法学等科目内容都一减再减,大量的课时都被乌七八糟的所谓专业课占据,甚至多个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叠,冷饭热炒,反反复复。这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见识越来越少,除了所谓的专业知识,其他的常识问起来一问三不知。
可是,毕业之后,他们中的大部人都将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为社会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专业对口的岗位为他们准备着,他们能做的就是四处奔波,哪行能进进哪行,哪里能去去哪里,根本无力凭借所谓的技能来掌控自己的职业方向。一旦做的工作专业不对口,那么在学校里练过千百遍的所谓技能和技术,就再也用不上了。
底层青年想要立足城市,难度比城市青年要大很多。
城市青年的父母可能早已为孩子准备好了房子,找工作方面还能为孩子提供帮助,最不济,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城市里的根据地,孩子就算找不到工作,在城市里吃住总是无忧的,工作可以慢慢找。
但农村青年呢?要想在城市混,至少要赚到租房吃饭等养活自己的钱,如果混不住,就得滚回农村。好在农村青年不怕吃苦受累,送快递送外卖风里来雨里去的活都能干,养活自己没有问题,只是,下一步该如何发展,考验着他们的智慧。
怎么最终在城市愉快的生活下去,并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一整套事业和人生的设计,这个设计是需要智慧、思维、认知和眼界的,也就是说,教育从根本上能给人的东西最终决定着人的发展和幸福。
有太多的人,上过大学,甚至上过还算不错的大学,却最终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而这些人中,底层青年的比例是很大的,因为他们思维、认知和眼界限制了他们发展。
我来自底层,我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执念有多深,生活就有多坑》(点击阅读),文中我回顾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很多年抱住不放的执念,以及这些执念给自己挖的坑。好在我是二十年前上的大学,好在二十年前的大学还算比较注重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培养,尽管我通过上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但思维和认知上比来自城市的同学无疑差了一个层次,而这个差距,留给了我太多遗憾。
教育制度的设计者,不能当睁眼瞎,更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能脱离实际,脱离青年人的基本需求,脱离社会的基本需要,凭空意淫一些所谓的教育要点,就瞎指挥乱折腾,把高等教育中“育人、启智”的功能几乎全拿走,只培养低端的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不但耽误了底层青年的发展,恐怕对越来越“三产化”的国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大路不通,纵使凿出千百小道,也抵达不了目的地。
高等教育不能再在歧路上蒙眼狂奔了。
而上了大学的底层青年自己,一定要对大学教育有个清晰的认识,不要让自己的三年或者四年围绕着所谓的专业技能打转转,否则,一朝毕业,干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所谓的技术技能毫无用武之地,那么,你接受的教育还剩下了什么?上大学的最大收获应该是,拿掉你的专业后,还剩下的东西。
教育制度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现在都没有向好的苗头,而是在向相反的方向狂奔。那么,底层青年上大学,如果还是满足于按专业设计走,按教程走,课堂之外就刷抖音打游戏,自己不去广泛阅读,不看更多开拓思维提升眼界的书,不去努力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不从意识、思维和眼界上努力提升自己,那么,将来在城市混不住,怨谁呢?
补充
这么一篇没有花边话题的五千字长文,上了十大,只能说,水木还是曾经那个水木。其实不太敢在水木发文,因为水木“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不好听”,大多时候会被捶得鼻青眼肿。那还跑来这里发文,是因为我来自底层,了解底层。写这篇文,在贵版发这篇文,是因为家人的境遇让我觉得感慨。家里三个侄子辈,一个末流本科,两个高职,上学时被学校压着当傻子一样教,教那些没用的所谓技能,学文秘,学物流,有什么技能啊,我是希望他们能通过在城市上学混的机灵点,可是学校在启发智慧增加见识方面很不重视,封闭管理,ALL IN技能,当年我给找的实习工作都没空干。现在毕业了,没有一个干专业对口工作的,都是四处打流,碰上啥活干啥活。我就在思考,他们这大学上了个啥?脑子没开化。今天一个物流老总给我发来了一份求职简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课程列了12门,证件列了好几个,但老总评价道,物流他妈的还需要管理?说白了就是分拣快递吗,那些屁课程有毛用。关乎数百万青年前途的教育,我探讨它,在贵版发文,是因为贵版有高人,他们或许设计着中国的教育制度,给他们反映下底层的教育状况吧。 底层很需要高等教育,但针对他们的高等教育走偏了。
版上那么多不同意见,其实很好理解,版上的名校工科生,手上有过硬技术,尤其写代码的技术,到哪里都能凭技术挣到大钱,所以很信仰技术,你们理解不了学校不好的文科生的处境。但TOP只有两个,985只有39个,而我们每年毕业生超850万,差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没技术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的教育也应该重视,,因为他们也有人生,人生也该有希望。从政策层面,针对这些青年的教育应该设计得好一些,让他们有所得。
--
修改:iw FROM 124.126.179.*
FROM 222.24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