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Oversea 讨论区 】
发信人: afterbt (水井力宝), 信区: Oversea
标 题: 美方承认中国并没有“3000万光棍”,重在妖魔化中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Mar 13 19:27:39 2022), 站内
近日,美国高级分析师Emily prey发表了一篇长度17mins的智库报告,首先批驳那个传播极广的“3000万消失女性”假说的“种种弊端”,认为“原生家庭杀害亲生女儿,通过堕胎或杀婴”的种族主义叙事太过简化,重在妖魔化中国,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夸大其词。
关于这一点,国内早有相关论文批驳,Emily prey指出2016年堪萨斯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约翰·肯尼迪等人的研究已经发现:大量“失踪的女性”源于登记漏报。“25年间大约2500万女性出生时在统计学上并不存在”(China Quarterly,2016)。有意思的是,约翰·肯尼迪告诉美国媒体:类似的研究结论在论文正式发表的15年前就有了,但由于“政治上过于敏感”,“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被解读为对中国是积极的”,所以一直按而不发,直到2016年。
美国学者20年前就发现“失踪的女性”大量源于漏报,但“研究结果敏感可能对中国有利”拖了十来年未发表结果。2016年论文发表,2019年新书《失而复得:中国农村的“失踪女孩”》出版。
许多学者和媒体报道都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全面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严厉落实到村级。甚至关于强迫堕胎和绝育的故事也时被外媒渲染。显然,这些计划外、未登记的孩子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层官员和农村居民“相互不遵守”的结果。
《失而复得:中国农村的“失踪女孩”》
性别分析服务于美国的外交战略,应当尽可能准确、细致入微,并且富有文化针对性,不能依赖于陈旧的、简化的论点,诸如将“失踪的女性”等同于被杀害,将年轻男性描画为“因为极度恐惧沦为‘光棍’(bare branches)而大量暴力犯罪”。接着勾勒了中国性别平等政策的历史,特别是1995年以来的国家工作重点,强调中国的妇女权益评估指数与“全球妇女运动”所适用的有哪些不同。作者“性别分析应当更具有文化针对性”的意思是,新的叙事建构应当围绕政治承诺的不同点展开。然后,用一多半的篇幅细致罗列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比如关于联合国“妇女、和平和安全议程(WPS)”方面中美两国及其推动议程的差异,比如中美两国推动两性平等“传统做法”上的差异等等。很长,值得我们警示。用女权主义推动颜色革命是美国民主党的一贯作风。
通过他们之眼看中国,也看看他们在关注什么。感慨,作者真的很用心在做“决策咨询报告”,提建议。历史上美国政府常常会采纳一流学者的意见,常常把他们吸纳进高层次的专门委员会,比如布鲁金斯学会的那些资深研究员。这些是美国保持强大的重要内部因素。
--
FROM 112.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