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家学渊源、名门传承”等宏大用词,大家都认为 家教家风 等家庭环境因素对子女取得良好教育成绩(在竞争环境下体现在最终学历上)影响巨大。但是基因遗传因素,对 个人在受教育表现上(学校考试成绩)上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不完全是目前较流行的“智商不确定遗传”的样子;尤其是放在样本较大的家族层面去统计,更能看出这种影响;但大家基本持否定或不主张的态度。
拿本中自己的例子来看,感觉到是明显受益于母系优良基因的影响。自家和母亲家族是邻近的农村,大环境一样。母亲及兄妹成人成家6人,性格、成长路径及组建的家庭大相径庭,但从目前已过了学校教育年龄的二代(本人及表兄妹共14人)表现来看,除了大舅(两方家族社会地位最高的村支书)一家,每家都有通过读书上学跳出农门的孩子:大姨热衷乡村宗教巫事,对子女成长也没有太多的正面促进,但表姐在上世纪90年代初考上中专(难度堪比现在城里孩子上985)进城当了护士;本中忝为家族第一个本科生、也是目前学历最高;最厉害的是二舅家4女1男,经历了贯穿10多年颠沛流离逃避计生的艰难人生,竟然把5个子女全通过上学培养出来,包括1个研究生和2个本科。这放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原农村是非常难得的。大家普遍对子女教育态度是看天放养,能上就上,不能上回家种地;没有什么家风遗训,完全看孩子自己能不能读书。
但放在父系家族这边看,就有些汗颜。父亲兄妹4人,二代共10人中,仅有我1人是通过上学出来了,其他包括妹妹都是初中毕业;每人自己读书成绩的问题。
本中自己农村上中小学时,除了有些厌烦日月复年无休止辛苦乏味的农村劳作的情绪外,没有额外的上学压力和动力;上学过程有些小波折,也差不多算是按部就班自然读上来了。学习上也称不上努力,尤其是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恶习至今有影响),是没计划、没目标(当然也没人指点)跟着大流走那种学习习惯;也没感觉到啥明显过人天资,考试成绩不很稳定,周期性爆发、经常起伏。但成年经历后逐渐回望总结觉得,可能是本人从母亲那里继承到 优质的 好奇心(兴趣推动的探索尝试)和联想能力起的作用,此外还有尚可的记忆力。比较下来,父亲兄妹这些个禀赋表现整体不好:非常保守,极端害怕和排斥新事物;现在母亲(小学4年级教育水平)智能手机用的很好,教育水平相当的父亲却连按键老人机都用不好。有些可怕的是,本中近来感到来自于父系的保守基因作用似乎开始增强,还是受到社会打击多了,也变得有些麻木畏惧了。
还有一来自江西小城的同事,当年16岁上了211,我称赞其神童,他却自讪说是他父系家族同代里上学较差的一位,说堂兄妹基本985,不乏top2。这应该是父系家族优良基因起作用的例子了。
--
修改:charcoal FROM 49.65.238.*
FROM 49.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