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 赞同“无恩论” 的很多人,是从被父母要求“超额报恩”开始的,而不是童年不幸福。
幸福的童年过完了,成年后发现父母期待甚至要求自己付不起的代价(作为幸福童年的交换),如果再叠加子女并不打算这么要求自己的下一代,那么就很容易产生“父母无恩”的想法。
小孩子的快乐,比成年人容易的多。父母对孩子可以说“力所能及”的好了,注意这个“力所能及”的标准是父母自己定的,但是父母对成年后的子女所期待的反馈,却不是子女自己定的“力所能及”。或者说,子女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父母不满足。
物质上的反馈且不说,就说情感吧,多少父母希望子女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呢? 多少父母是希望子女能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呢?
【 在 fluthrin (fluth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好相反,越是童年不幸福的人越宣扬无恩来给自己找台阶。
: 从小不缺爱,才会对父母孩子自然而然去爱,不会有恩不恩这个概念。
:
: 【 在 QYHfash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01.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