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得没错了,正是因为你们有这种不幸福的经历,才创造无恩论给自己支撑。
然而你们这样的才是少数。就我周围来看99%的家庭,父母的付出是远远大于孩子的回报的,就不说什么十八岁独立,结婚买房买车带孙辈都是父母出钱出力的支持,还跟孩子谈回报你报的过来么。
【 在 Jane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 赞同“无恩论” 的很多人,是从被父母要求“超额报恩”开始的,而不是童年不幸福。
: 幸福的童年过完了,成年后发现父母期待甚至要求自己付不起的代价(作为幸福童年的交换),如果再叠加子女并不打算这么要求自己的下一代,那么就很容易产生“父母无恩”的想法。
: 小孩子的快乐,比成年人容易的多。父母对孩子可以说“力所能及”的好了,注意这个“力所能及”的标准是父母自己定的,但是父母对成年后的子女所期待的反馈,却不是子女自己定的“力所能及”。或者说,子女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父母不满足。
: ...................
--
FROM 183.2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