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版友点赞, 实在是意外。
我每次回老家,大多是一天里匆匆忙忙探望几家,了解点滴信息;
可能因为都是亲人,交谈过后,会把所看所听记在心里。
看这些年各家、各兄弟姐妹开枝散叶、生老病死,不同家庭、个人横向发展比较,又看各自这些年随时间变化。
但也只限于观察,虽积累了些许感受,但并没有想出个可执行的123来。
所以,版友所言,我没有帮到他们什么,确实是事实;
一是我自己也没什么出息,更别说资源、权力;
二是我实际上也不知道能干啥,应该干啥。(这一条正跟前一条自洽,如果我知道该咋办,可能也不会这么没出息)
现状反而是,我每次跟他们聊过后,总能从这个那个人身上,体会到一点生活的意义,汲取一点力量。
-----------------------
我爸成年后就离开了老家,所以,对这个家族大多数人聚居的村子,我一直感觉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每年的重要日子,我们都回老家走亲、上坟,我寒暑假大多跟着我奶、我姑住,在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各家串着玩,没有我不熟悉的亲戚; 我回老家,意味着脱离爸妈的约束,大把的时间,在村里自由自在地玩,没人管这个那个; —— 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也感觉非常熟悉; 从这一点上说,我喜欢这种小村里安静、自由的生活;
陌生,是因为,我其实并不真的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住在村里的两家人之间有摩擦会吵架,但我(或者说我家)跟他们根本不会有这样深层的接触。
农村生活对我来说,既有新鲜感,也有安全感(老家让我感觉内心安宁),还有一点距离感(老家的物质条件、卫生情况的确略差些)。
---------------------
慢慢地,村里的年轻人上学、长大、外出,也逐渐离开村子; 留守老家的,只有老年人和已经确定扎根在农村的哥哥们。
在我上学(尤其是初中)之后,除了印在记忆里的场景,跟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们很难见面,偶尔听说点滴消息,就这么渐渐陌生了起来。 他们各自成家,开枝散叶,孩子我都不大认识(跟我同龄的侄子,都已经有孙子了)。
-----------------------
近年我每次回老家,除了老人,年轻人也是很触动我的一个点,虽然主要是听来一些最近的情况,偶尔能碰到几个聊几句,也是浮光掠影的表层信息,但自己心里总是会生成一些很个人的感慨。
笼统总结,年轻人的情况大概是:
1. 学业不顺的,往往是在外打工;
2. 能完成大专以上学业的,要么专业很对口(护士),家长直接托关系安排县、市工作; 或者不管啥专业,家长设法安排学习、进修,最终带着不满,落窝在一个有保障的工作里(也有能在外找到白领工作,但被家长强行安排到县城的)。
3. 自己\家长 搞不定工作的,在外上学后回来后,或者零星做点事,或者暂时迷茫着,躺平。在这个迷茫期,看不出上过学有啥不同。(比如躺被窝里玩手机,睡到中午或者下午才起床)
--------------------
我有个哥哥,结婚后离开了农村,到了我家这边; 先做生意(从小做大,在那个年代,挣得比我爸妈多),中年又创业(实业,工艺品类),现在在我们当地算是成功,收入算是很让人羡慕的了。他两个女儿一个小儿子,算是在这个迷茫期的前、中、后。
--------
大女儿(我侄女)好像是高中或初中毕业,婚姻不顺(生了俩孩子后,被婆家撵走,连结婚证都没领,算掉了一次大坑)。
之后她一直留在父母家里,从跟她妈妈学销售开始(自家生意,自家产品),跟客户打交道,一点点学着拍照,更新家里的场地(陈列货物的房间,越来越整齐好看,今年我哥带着翻新工厂场地,看着是越来越好。)
大概10年前,她自己去外地(另一种知名工艺品产地),在大学外头租房,跟着上课(蹭课,相关专业课; 有个闺蜜在那上学),同时做点小生意(在我老家和外地两头互相倒卖,买货卖货),这么学了1-2年。
说是课没啥意思,但听了课,大概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概念,大概知道别人是在干啥的,结合自家的东西,可能卖货的时候更有底吧。
她也直播,朋友圈的产品照片看着很贵的样子; 不知道是不是还是以客户来工厂买货为主(反正她家的货我买不起,也不懂,听说除了本地拿货,就是外地较高端客户)。
--------
二女儿大学毕业刚回来时,还是淘宝各种买买买(小浴缸、淋浴房、KTV式改造)的享受式小迷糊,到现在对自家产品、流程讲得头头是道,自信得很,看着是入行了。
后来开始协助家里卖货,我了解不多,每次碰到,看着姐妹二人一起,琢磨各种具体的细节,解决各种具体的小问题; 尤其是老大,面对客户各种侃侃而谈,比我专业太多太多了。(虽然我是土生土长本地人,但其实就是个外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觉得这姐妹俩,算是以终为始,从自家的产品、工艺出发,从实践里头学习、成长,收获。
--------
小儿子(我侄子)硕士毕业,割裂就在这里。
毕业后,他在某航空公司找了个工作,但是他的岗位特别累特别卷(挣得也不多),后来受不了辞职了。
再后来,他自己在网上找了个发动机开关(控制机器人?)的课,花了不少钱(1万起?),跑到嘉兴,去了发现老师其实并不会啥,反而学员更懂,然后学员又怎么说服他买了一个1万的程序代码(说是能跑起来,老师教的那些理论的东西,看着会,没法用;更别说写个真的能用的代码),跟stm32相关(我不懂,但有一种他被骗了的感觉;)。
--------
他老爸(也就是我哥)想让他继承家业,把家里的这一摊先弄明白,但是,他好像对这条路子不咋感冒。一心想找个发电机控制相关的工程师工作。
他老爹的意思是,外面不管啥看着光鲜的工作,都是跟人打工,还不如在家当老板,挣得也不少。最重要的是,能赶紧立马结婚生孩子。
我侄子不乐意。我的感觉是,他想过一种大城市那种里外干净(或者叫光鲜亮丽)的生活,当个脑力工作者,受不了厂里(或者叫小作坊)乱七八糟的。 至于结婚生孩子,还早着。
--------------------
我这个哥哥家的情况,算是父母奋斗得相对成功,生活比较好,给孩子托了底儿。 同时,我哥嫂肯干、我哥勤学、肯思考(琢磨门路,做那么多烧钱的实验),我嫂社交强、会卖货,这些优点,算是家庭微环境的优势,慢慢传递给了孩子。
--------------------
其他家的年轻人(有的是我弟,有的是我侄子,家族大,年龄相仿,但差辈分);
1. 有在外面公司打工的(比如拼多多的快递物流平台,快递分拣)
2. 也有游民类的(公园里套圈)
3. 有学护士毕业后靠关系进县城、省会医院的
4. 有做什么金融(不知道算是赔钱,还是被骗钱),欠债上百万(说是这两年还清了)
5. 还有进监狱的(合伙偷盗工厂的东西,不懂法,也不知道,虽然周围有人干,自己也千万不能碰;请律师花了两万,好像也没啥用。 父母也不懂,甚至都可以说是被律师骗了)。
--------------
反正,我的感觉是,小时候看着是聪明孩子,但慢慢地,不知道从啥时开始(我模糊感觉,是小学高年级-初中之间开始分叉的;老家村里小学、乡里的初中都不咋样),学习这条路走不通了;
在社会里历练,撞了不少南墙,有的不懂法; 有的是肯踏实吃苦但找不着门路,挣不到啥钱。
很穷的家庭,父母往往不知道该让孩子干什么行当(但肯定不是自己最熟悉的穷行当),
所以要么是跟风走传统的路(靠找人、送钱、走关系安排工作,我有哥哥擅长这个,体制内发展不错), 要么是跟风,沿着别人的路线学点相关的专业 + 一点关系安排工作(护士),
要么就是社会上现成的路(外卖、快递、或者去我们家那的工艺品工厂打工,短期看挣得不算少)。
其实上学也算是一个跟风的路子(没有其他门路的话,比如我)。
--------------------
我感觉,到了一定年龄,就少了些关于未来可能性的幻想(或者说叫开始认命),开始接受就这么在四周的现实(而不是网络描摹的世界)里活着,再从中琢磨点路子。 然后,反而看着有些起色。
--------------------
为什么同一个家族,基因类似,有的人上了大学,走出去了,有的人即使大学不太好,现在在县城也有不错的工作,副业大把挣钱,有的虽然努力,也困在各种局里,一直挣扎走不出去?
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什么行为,可以稍微改善?
这是我每次回老家都尝试理解,希望能找到些许突破的一个问题。
--------------------
我每年回去看,靠自己有限的观察,听亲戚们口耳相传的信息,慢慢地积累些许浅显的思考:
1. 家庭环境给我的印象最直观。 有的家庭,整齐有序(不管有钱与否)。有的家庭,脏、乱(物质匮乏的时候,家里人口多,顾不上; 物质不缺的年代,不会取舍、整理,东西多就只会添乱)。 当然,我自己也没好到哪去。
这种家庭的整洁,还不只跟勤劳程度相关,也跟抓重点、懂取舍的方式有关。 我发现,家庭整齐有序的家里,老人思路、做事方式更有序、更有条理。 懂得取舍。
比如我那个瞎眼的二伯屋子里,老桌子、柜子都没舍得丢,但东西摆放、桌面,就都非常有序,看着就很舒服。尤其是他睡觉的南屋,是瓦房泥地,甚至给人以美感; 不像他白天活动的北屋,新装修的白瓷地板,上面的泥巴特别明显。
小时候我去他家,我哥哥姐姐的屋子也都是这样令人舒服的感觉。
我去世的三伯三伯母家,也是这样非常整齐有序的家庭。
他们两家儿女们也都长得非常好看(其他家也好看,但他们两家更突出)。
不难推测,儿女也带着父母的影子(不全是,也有在父母基础上突变的)。 我想,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微环境,潜移默化、代际相传。
------------------
2. 但是,仅仅家庭微环境不能解释全部。 同样一个家庭,兄弟姐妹的出路也是千差万别。
他们的分叉,有的是从上学开始的。
我有的哥哥,虽然只上了大专,但是在自己经营下,就是比只上了高中(可能还不一定毕业)的姐姐出路好。 因为那个年代,大专生在县城,也算是有竞争力了。 同一个年代的另一个哥哥,985毕业,去了外地城市,过得算是普通吧,感觉好像没有比县城的几个哥哥好太多。
但是,这几家的孩子开始有些不同了。 985 哥哥的孩子上学比几个大专哥哥家的孩子好些(虽然这几年的好些,找工作时又有多大差距,我就不懂了)。 一个大专哥哥家的孩子,复制了父母的副业(开店),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已经开发成不知名旅游景区),挣钱却比城市普通白领多多了。 另一个孩子,父母托关系,在省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买好了房子。 看上去过得也不差。
这几家比较看,都是大专以上的情况,是否回找关系(向上社交能力)、进入能搞钱的副业(关键是挣到很多钱),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可以比肩 [大学档次] 这个因素。
还有个分叉是婚姻。
婚姻幸福与否,一部分跟运气有关(当然这运气又受别的影响),比如我嫁的不好的姐姐,虽然长得好,但夫妻不和,再婚又各种不顺,虽然夫妻二人肯干,但是目前看着很难摆脱穷苦日子了。只能说,比上一辈强点(那时连学费都供不起,而父母辈的穷困是因为意外死亡)。
还有一部分跟俩人经营有关(这又涉及人的性格、亲密关系)。 其实我有的哥嫂、姐姐姐夫家,也是性格火爆,吵架、打架,鸡飞狗跳,但最终,他们在警戒线前妥协了(有人甚至变得很幽默)。 至少,夫妻俩能合作,一边挣钱一边吵架,这么扶持着,把日子过起来。
------------------
3. 农村家庭,就怕进入大坑。而穷人,往往遇到的坑更多。
比如那家孩子跟人合伙偷盗工厂东西的事儿,他是放风的。 我只听到一些只言片语,并不懂。但他家父母并不是那种贪婪的人,也看不出什么道德缺失。 为什么会出这种事儿呢? 不是说他冤的意思,我是感慨当人不懂法,不知道啥事儿不该做的时候(这种时候讲义气,或者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拒绝),真的太容易陷入大坑。
真的很傻,只能卖几千的东西,工厂按照十几万的某种价值起诉,判了好几年。 还不止这一例,有的更让人胆战心惊。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学,尤其是经过高中以上的教育,至少会部分避掉一些大坑。也许不掉坑,相对别人,就已经是加速前进了。 当父母自己没文化,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能一路上学,遇到越来越好的老师、校园环境,总是会好一些。
------------------
4. 人品、性格。
有的人是好人,但性格执拗、倔强,不那么好相处。 有的人性格和善,让人不由自主从内心就想亲近。 有钱没钱,自家日常过的日子有差别,但作为亲戚,天长日久,总会对有些人更有感情一点,愿意帮他,靠近他们; 哪怕他家现在穷,也觉得他家总是会好起来的。
像我这种常年在外上学、在外工作的人,没有日常矛盾,偶尔回一趟老家,多少会被老家人偏爱一点 (除了我三哥,直截了当地说我上学没用,照顾不了家长,虽然话不中听,确实没错)。 我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对我都是很亲热,年轻人也会跟我聊几句(虽然我也是个底层,帮不上什么忙,也没钱扶老济困)。 我反而属于吸别人能量的一方。
而我弟弟,听说那孩子下个月要出狱,直接说,到时知道确定日期,一定要打电话,开车带老人一起去外地接孩子回家。能看出来老人很期待。
这几年老人帮带孩子,他媳妇在家打工,一天到晚在外面打工挣钱,我这几年春节去他家从没碰到过媳妇;
我说,你们真娶了个好媳妇啊,没说趁年轻赶紧跑了,在家等这么多年, 还使劲打工给家里挣钱,老人也很感慨地说是。 他们俩是自由恋爱成的,也许感情确实深厚一些吧。
这家人性格和善,我真心希望,也愿意相信,孩子出来后,跟着这么好的媳妇,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靠人品积累 + 肯干,慢慢跳出这个大坑。
------------------
5. 在社会里持续学习。
我家这些农村孩子,不少在学校没能继续完成学业,但有的孩子进入社会后,被敲打的同时,也涨了阅历,开始相对有目标地,或者说,就为了条活路,学东西。比如在公园里摆摊套圈的侄子,也是他自己找到的行当。我大哥说,不愿意下苦力,就想干这个轻巧的。 但可能就是适合我这个侄子吧。
我侄女自己去大学旁听,又说要自学cad,想买一套能建模做模具的设备(说他们一个工人工资要十几万,太贵了;机器才十几万); 她早几年自学拍照、美图、直播,在厂里、店里 布置好的拍照环境,确实很实用(后来我看别家也都这么弄)。
她们娘儿仨,是能真真正正靠自己说话(传说中的三寸不烂之舌),把工艺产品卖出令我吃惊(但确实有人买)的价格,确实是天赋异禀 —— 我觉得一般学校很难教会这个。
我一个弟弟,从赔了百万,到自己打工挣钱还清,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哥哥说,约20年前,他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投入这个小作坊,每次失败,损失5000块,这么折腾了50万。 最后终于成了。 他说,当初怎么就非要自己试,不知道找个老师傅教呢? 但是,我哥最终生产出了独一无二的产品,得到了省级大师的名号(我觉得也花了不少钱),也有了底气敢把他的产品标上以万为单位的价格(虽然我是真不理解啊)。
-------------------------
反正,穷像是一种病,整个家族(即使祖上阔过),这几十年,也是困在这种病里,慢慢挣扎出一条条的路来。 这其中有努力、运气、机会,不肯认输的劲儿;
这里头的努力,是多种方向的。
有家庭微环境的影响; 比如,即使这一代穷,但父母尽力摆脱这种穷病,在自认为正确的方向上咬牙坚持;
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人在不断尝试,理解和利用社会环境(规则),摸出个路子;
比如利用我们当地的资源,打工、攒钱、做生意、甚至创业开工厂。
(上学也算是沿着社会通用规则,慢慢改变命运的一种吧)
有的则没摸索到规则、或者没抓住社会环境的机会,加上婚姻不幸,结果很可能是把父母一代的命运,又重复了一轮。 (会比父母好一些,但比起同龄人,发展的脚步的确迟滞了)
------------
我弟弟说,以前没想明白,使劲鸡孩子(他哥家的),娃做卷子做得心不在焉(农村的孩子也是过得很苦,无效努力多,花钱也不少。乡里小学没有六年级,都是去城里上寄宿式; 关于农村孩子的教育,又是一个复杂多头绪的话题)。
现在就随她,能上就尽力供,不能上,就进入社会,从社会学,找门路。 就算上了大学,现在很多大学生也一样找不到工作;
但是,他招聘(他以前有个公司)的时候,又确实不想要学历不行的。这也是现实。
---------------
要是不论穷富,只论幸福感(鸡汤,阿Q),我觉得就像我二伯说的那样,把一天里的事儿慢慢捋顺,坚持去做,至少自己过日子的感受会好一点; 有劲儿,也有希望(甚至是真正的改变)
不管是像我三哥三嫂每年不消停地打理超市(顺便给二伯四伯送温暖),
还是像我侄女那样一点点折腾,我弟弟那样还债,
像我那个穷折腾的侄女一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儿开始, 干自己愿意干、会干的事儿, 一点点积累,
或者像我那个愿意主动帮别人的弟弟那样,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花时间精力给别人做一件有用的事儿,这个日子,至少在自己的感受里,是慢慢地好起来的。(跟人的实实在在的关系,也是慢慢好起来的)
------------------
我看到的这些,不是故事,是他们身体力行,在自己的人生中实实在在实践的结果;
而我从这些跟我基因相似的人身上,即使过得不那么如意的人,也总能给我启发;
—— 毕竟,他们能做到的,我总觉得我也好像具备实现类似事情的可能性。 比如做事儿前,可以多想想,比如面对不如意、确实很难改善的困境的时候,仍然坚持生活,做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儿(哪怕就是活着),比如从身边开始,从自己能很快开始的小事儿积累起来, 比如有余力的时候,愿意花时间、精力,心甘情愿地给人一点帮助。
--------
最后,我得说,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有耐心的好人啊
很抱歉,目前的我,还只会用这么啰嗦的话, 罗列我这些年的观察,和不大清楚的思考。
只能稍微调整了一下排版,改了些错别字, 希望减少些阅读负担。
----
※ 修改:·Leisi 于 Feb 5 09:22:08 2025 修改本文·[FROM: 117.154.91.*]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223.90.237.*]
修改:Leisi FROM 117.154.91.*
FROM 223.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