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意思我明白
你在咨询师例子里说的很清楚,那是约定。而民间关于约定的下限起点,就是当过错方在满足另一方时,双方可以有两讫的选择
咨询师的约定相当于:咨询师满足(免费咨询一次)+赔付(退还当次费用)
既然是约定,那在咨询前,也可以有仅免费咨询一次的选项,可以将之当做满足+赔付的操作。来访者如果觉得这个可以接受,那么双方也可以如此执行
你说的那种上菜上错了的情况,不仅纠正成正确的,而且还给退款的话,多数老百姓通常会觉得店家做的不错,表现大气,而不会理直气壮的认为:你们本该如此。当认为本该如此的时候,就是觉得自己的时间+期待的情绪价值放在首位,这群服务业的务必得把顾客当成唯一上帝无条件满足。
理论上,服务业拿客户当上帝对待没问题,但在这样的关系里,最重要变量,是人。是人来完成服务业的服务的,所以顾客情绪价值的赔付问题,也得考虑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情绪价值交换
换个场景,假如这类饭店里,已经全都是ai搞定,从头至尾都没有任何人类参与,老百姓们就会觉得饭店最好赔付自身的情绪价值部分了
回到本楼主贴案例,第一,孩子无视服务业从业者的情绪价值,唯只考虑自己的(送错了,不好吃);第二,顺序上其实也是微妙的:吃完要求退,还是动筷子前要求退;第三,要求退款的真实理由而不是表面理由能不能站住脚。目前表面理由是无可置疑的送错单;第四,既然说要教育,那基本的公序良俗,在成人时,都可以有灵活的突破空间。但对于需要掌握规矩边界的小孩来说,是需要严格划道的。尤其是楼主家这个,已经各种案例多次表现出规矩教育不到位的情况,楼主一味追求争取权益式教育,是拿成人的突破规矩空间来教育小朋友的操作,不推荐。这也应该能解答,为啥我能共情那种老父亲,却不打算共情这种小朋友
当然,有人觉得这种教育好,那便好吧。余生很长,有的是社会教做人的时候,谁被教育谁知道
【 在 MianH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记得前几天有个帖子是楼主的父亲骂亲戚家女孩你还能共情他,换成行为你觉得不妥的小孩你态度完全不同?印象中是不是你对类似的小孩行为一直有点过敏啊
: 拿你熟悉的咨询举例子不知道是不是更容易说清楚:咨询协议中关于缺席的约定,一般是:来访者缺席,咨询师不提供当次咨询且不退费;咨询师缺席,咨询师需另免费咨询且本次退费
: 其他的例子包括购房定金,违约要退双倍
: ...................
--
FROM 103.2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