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自微博
正常人都是“谁对我更好,我就对谁好”的对吧?
但我爸妈就是典型的“谁对我更好,我就想拿捏谁”。
表现在对我和我弟的态度上就是这样。
我弟几乎从不主动对他们嘘寒问暖,在他们生病或者干嘛的时候也出钱、出力不如我多,然后我爸妈就对我弟客气很多,各种会为我弟找理由。
再加上有弟媳在,他们对弟弟、弟媳就更加客气得不得了。
对我,那就不见外了,什么坏脾气、控制欲全部朝我招呼。
对这一点,我心知肚明。
因为我弟表现出更低的依赖性和情感投入,他在我父母的心理账户上被标记为 “高成本客户” 。要维持与他的关系,他们需要付出更高的“礼貌成本”和“情绪价值”。弟媳作为外来者,更是需要高投入才能维系关系的“战略资产”。
但我是谁?我是“已到账的稳定存款”。
我长期的付出、忍耐和高度责任感,向父母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是“安全”的,无论他们如何对待我,我都不会离开。
于是,我在他们心中就变成了 “可以随意提取的情绪提款机” 。
但这两年,我不再惯着他们了。
我主动提高了他们冒犯我的“成本”。
每一次我因为他们越界而后撤、冷淡或拒绝,都是在坚持我的原则。
只有当冒犯我的这个成本高到让他们感到肉痛(失去我的关怀和帮助)时,他们才会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且,我明确告诉他们:不要以为你闹得够大、够久,就可以坚持你的旧规则。我已经不买账,它对我无效。
真的,这个过程“跟训狗差不多”。这个比喻虽然刺耳,但我只是用行动教育他们:“尊重”是换取我“付出”的唯一货币
--
FROM 106.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