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为国分忧的时候到了,海星都什么好的做法。
据央视新闻、青岛早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青岛胶州湾近海海域近日出现大量海星,每条船每天能捕捞一两千斤甚至更多。因为数量大,渔民用筐人抬,将海星运到岸上,分装上车运往市场。
按照老渔民的描述,海星一直有,但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海星泛滥,这不得不让人联系到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迅速变化——海星并非没有天敌,大量鱼类、底栖大型螺类都可以有效压制海星种群规模,但随着近海捕捞的蓬勃开展,拥有更高经济价值的掠食性海洋鱼类资源率先枯竭,无意中给海星泛滥的规模提升了天花板。
实际上这也不是青岛最早、最严重的的一次海星灾害,就在一年前的2006年7月,青岛的崂山、黄岛和胶南等地就已经遭受过一轮由多棘海盘车、海燕海星共同组成的“海星入侵”,比2007年那次还惨烈的是,这些区域的养殖品一般是更名贵的鲍鱼和刺参,受灾最严重的黄岛街道后湾,10户鲍鱼养殖户的损失就已经超过千万,而同期该地区的房价不过才2000~3000元/平方米;薛家岛街道甘水湾的鲍鱼养殖池里,海星密度甚至达到了每平方米300只。
我们国内主要是以捞为主,但一般都是等到灾情爆发之后才急忙下手,且成本巨大。比如这次青岛的多棘海盘车灾害爆发之后,养殖户积极开展自救,捞海星的渔船越来越多,但总是捞不完。捞上岸的海星目前还能卖出去,大个体的售价还能达到4元/斤,不过捕捞的成本都已经达到3元/斤,而且随着捞出来的海星越来越多,收购价肯定还要进一步下滑,亏本是必然的结局,更不用提用捞海星赚得到的钱贴补贝类的损失了。
--
修改:liaotianxia FROM 124.65.36.*
FROM 124.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