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北邯郸的90后靳翔鹭,去年从教培行业辞职,开了一个“拾而佳暖心社区食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盟。如今,在邯郸已经有4家分店。
靳翔鹭想做一家面向全年龄段的社区食堂,在食堂的选址上动了一些小心思。
她针对不同群体,将店面分为“社区店”和“商圈店”。“‘社区店’里有一批下午放学后等待父母下班的小学生。只要报父母的手机号,就能在店里用餐和写作业。‘商圈店’针对上班族,让他们吃上充满家味的温暖餐食。”靳翔鹭说。
不仅如此,靳翔鹭还请来专业营养师进行餐品的搭配,针对控制体重的年轻人推出了“控糖套餐”和“减脂套餐”,把白米饭换成糙米饭。她还制订了一套关于剩饭处理的“紧急预案”——如果食堂里有大量剩饭,会以“寿司盲盒”的形式低价推出。
年轻人为什么选择社区食堂?
7月17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小营北路的百味邻里社区食堂挤满了食客。“没有科技和狠活,只有真材实料。”这是百味邻里社区食堂出餐口打出的标语。与大多数餐馆不同,该社区食堂提供的是自选快餐,荤素搭配,每两2.86元,称重收费,粥和米饭免费供应。
百味邻里社区食堂附近有一家菜市场,清晨,买完菜的居民就能享受到各式各样的早餐,烟火气缭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就餐人群除了附近居民以外,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工人也把这里当作了“固定食堂”,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写字楼工作的打工人以及大学生。
在附近上班的王楠,在外用餐讲究一个“眼见为实”,他说,来社区食堂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料都能看见,这里明厨亮灶、吃着安心,社区负责把关食品安全,“况且家里有孩子,自己又得上班,实在腾不出手来做饭。”
这个暑假,四川大学毕业生宋惟韬从湖南来北京旅游,他第一次吃“社区食堂”,称其为隐藏在社区里的宝藏小馆,“以经济实惠的价格吃到比较地道的北京菜,感觉很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七八个菜一共花了18元”“12元一个人自助饭菜随便吃”等社区食堂的帖子获得年轻人关注。一些网友留言呼吁,希望自己家附近也能尽快开设社区食堂,表示自己愿意在社区食堂里享用三菜一汤、荤素搭配的美食。
一位叫“闲适”的网友,特意作了一首“诗”:一日三餐不用做饭,随到随吃不用洗碗。荤素搭配品种齐全,喜欢吃啥任意挑选。
在何花看来,以前,每到饭点,她和同事的午餐逃不过黄焖鸡、肯德基、麻辣香锅,还有一些食物是用料理包做的半成品,“年轻人或许是吃腻了,滋生出‘健康焦虑’,也可能开始更注重‘性价比’,觉得老年人的社区食堂更香。”
如何让社区食堂变得潮起来
靳翔鹭注意到,社恐这个词经常被年轻人提及。于是,她在设计店面时,专门开辟出一人食区域,每个座位间相隔半米,供独自来就餐的年轻人就座。在这个区域内,就餐者与其他区域自然而然被区隔开,在这里不仅准备了手机支架,还能给手机、平板电脑充电,让年轻人尽情享受“电子榨菜”带来的精神满足。
每个节日,靳翔鹭都会和团队的小伙伴推出“节日限定”。今年端午节,靳翔鹭为顾客们发放免费的五彩绳,通过发起消费满赠活动,为顾客赠送艾草香囊和粽子。儿童节当天,她把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动漫形象贴满了食堂角落,为顾客赠送玩具模型。高考当天,在这里,考生能够享受专属优惠。到了母亲节时,靳翔鹭还会为宝妈们送花。一些顾客对她说,社区食堂的活动种类比一些网红店
原本为老年人开设的社区食堂,逐渐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小饭桌”。在靳翔鹭看来,社区食堂若想长期生存下去,服务更多青年和中老年,还是要从口味和健康上下功夫。公司没食堂、没时间做饭、外卖不健康等“吃饭难”问题困扰着不少上班族。“让他们好好吃饭,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她说。
实习生 王楚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想
--
FROM 112.3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