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惠山后记》云:“茶与酒一也。惠山泉点茶特异而酒味殊不如北酿。或者谓南水甘,北水冽,甘与酒不相宜,以是有异”袁宏道以为惠水不行,所以惠酒跟着也不行,不如北酿。但《红楼梦》正相反,以为好东西:16回凤辣子非常难得地一改泼态,十分孝顺地向赵嬷嬷劝酒道,令人感动:“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62回芳官贪酒吃,求宝玉:“若是晚上吃酒,不许教人管着我,我要尽力吃够了才罢。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如今学了这劳什子,他们说怕坏嗓子,这几年也没闻见。乘今儿我是要开斋了。”芳官豪气可掬,可见惠泉酒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我在“百度”搜“惠泉酒”,有云:“无锡惠山多泉水,相传有九龙十三泉。经唐代陆羽、刘伯刍品评,都以惠山寺石泉水为‘天下第二泉’,从而声名大振。从元代开始,用二泉水酿造的糯米酒,称为‘惠泉酒’,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在明代,惠泉酒已名闻天下。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在《秋夜与卢师邵侍御辈饮惠泉酒次联句韵二首》中写道:‘惠泉春酒送如泉,都下如今已盛传’,‘旋开银瓮泻红泉,一种奇香四座传。’”到清代初期,惠泉酒更成为贡品。江宁织造曹俯(一般认为即曹雪芹的父亲,但尚无确证)、苏州织造李煦(一般认为即曹雪芹的舅祖———祖母之弟)向皇上进贡的物品中都有“泉酒”(即惠泉酒)。《红楼梦》作者对惠泉酒显然比较熟悉,因此顺手把它写进了《红楼梦》。但不久,“惠泉酒”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已退化,被追认为“本是佳品”。为什么后来完全名落孙山以至退出酒界?与袁枚差不多时代的梁章巨在《浪迹丛谈》提供了答案:“余记得三十许岁时,曾从徐望钦同年家饮所藏陈年惠泉酒,绝美。初不知何酒,据云其叔父十年前从无锡带回者,盖酒底本佳,历年复之,宜其超凡入圣矣。”但不幸被一批唯利是图者“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袁枚《随园食单》),搞得不堪入口,坏了声名,口碑狼藉。
惠泉酒原来也是死在见利忘义的商人手中,中国人自古如此。
--
FROM 117.1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