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白 湖报体育
3月19日晚,央视《白·问》栏目播出白岩松对话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面对白岩松的提问,陈主席侃侃而谈,虽不敢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算得上是有问必答,官腔不多。
谈到上届中超联赛冠军江苏苏宁队停止运营时,陈主席说,他本人与苏宁投资人多次沟通,他认为,俱乐部投资更应该考虑足球本身是个社会公益产品,投资人应该多考虑投资足球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陈主席对江苏队的行为很遗憾,希望以后尽量不要发生这种事。
之后,陈主席在谈到去年多家俱乐部退出职业联赛时,再一次强调:足球俱乐部还是要有信念,对足球的投资,不像企业对一个投资项目,商业不是最根本的选择,要有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
一个小时左右的访谈中,陈主席数次谈到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责任,言下之意:搞职业足球不要老想着赚不赚钱,只要坚持一颗公益的心,哪怕经营有困难,那困难也只是暂时的。
公益事业、社会责任、社会形象……这些大词抛出来,简直就要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听陈主席一席话,那些知难而退的俱乐部老板该不该羞愧,该不该后悔没有为中国足球事业奉献最后一丝光与热?
然而,职业足球真的是公益事业么?斗胆与陈主席商榷之。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公益事业。
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此有明确定义:
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 下列事项: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请注意,体育事业名列其中,但有个大前提是:非营利的体育事业。
比如,我们销售体育彩票,所得体彩公益金,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公共体育服务,人民群众普惠受益,这自然属于公共事业。
但,将职业足球联赛和足球俱乐部纳入公益范畴,那公益的对象是谁?
一家中超球队,年投入少则数亿元,多则十几亿元。限薪令实施前,中超球员(含外援)平均年薪过千万元,限薪后,本土球员顶薪也达到500万元,外援顶薪达300万欧元。
假如老板们花钱投资足球是做公益,真金白银源源不断流到球场上千万富翁们的荷包,与其说这是公益,倒不如说这是对足球技能优异者的定向利益输送。
极少数人的财务自由,显然算不上公益。
那么,是对球迷的公益么?
到现场看球,球迷是要花钱买票的;去客场看球,车票和酒店住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铁杆球迷购买正版球衣也是必须的,这一系列套餐下来,每个赛季花几千块也不稀奇。
从球迷口袋里掏钱,似乎也算不上公益。
或者,陈主席会说,还有那些免费看电视直播的呢,起码也公益了他们吧。
然而,众所周知,中超版权是卖钱的,此前5年卖了80亿元,虽然实际到账不到一半,但好歹也有个几十亿。
电视台直播中超,还在赛前赛后时间段卖了一批广告。
换而言之,每一名中超联赛电视观众为之提高的收视率,都转换成了电视台从广告金主爸爸赚来的人民币。
作为一名只看电视不看现场的伪球迷,我是坚决不承认被陈主席公益了的。
现在,我们大概能够知道职业足球联赛和俱乐部老板们并没有公益谁。
阶段性证明完毕。
也许,陈主席说的不是职业足球俱乐部已经具备公益属性,而是对他们的殷殷期待:参加足球联赛,就要怀揣公益之心!
可惜我不是俱乐部老板,如果是,我很想说:一年好几个亿啊,可以给多少孩子提供顿顿有肉有奶的免费午餐,俺为啥要投到这花钱还挨骂的行当做不知道公益了谁的公益?!
职业的归职业,公益的归公益。
职业足球俱乐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笔生意。球员踢球赚钱,老板运营俱乐部谋利,就好像娱乐圈,演员拿片酬,老板靠票房赚钱,观众觉得你的戏好看,那就买票支持。
职业足球,就是提供具备观赏性的比赛,打造能够传染和传承的足球文化,靠本事从粉丝那赚钱。
至于公益,陈主席搞错了方向,公益的责任在足协,而不是俱乐部。
中国足协官网上关于足协的介绍很明确:
中国足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足球运动的组织自愿结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体育类社团法人;是团结全国足球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足球事业、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一段话席卷网络、深入人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陈主席与其奢谈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公益属性,不如召集班子,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让孩子们爱踢球、会踢球,通过足球赋予孩子们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团结的精神。
公益?这才是公益。
--
FROM 36.1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