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根本是要能发动群众,所以,不能把体育和教育搞成两条路
射击、跳水啥的,可以搞专业运动队,是送孩子进去的,觉得有机会上大学,甚至凭奥运会出人头地
即便如此,参与的人也不多,但好在作为个人项目,伯乐可以很早发现优秀的苗子,争取苗子都参加,保留国家的火种
足蓝排这种集体项目,需要的选材基数大,参与的再不多,自然人才匮乏
我建议中国应该尝试新的模式,废除国家、俱乐部主导的青训体系!因为这种体系,少有家长会送孩子去!
关键还是得发动家长、孩子!!
应该彻底搞大学模式:
清华、北大、天大、南开、复旦、交大、南大、东南、川大、电子科大、西交、西北工大、武大、华科、中山、华南理工
选这16所985学校(一个城市2个,便于对抗和八卦),搞U23联赛,并承担国奥球员的选拔工作
国家队不再搞青训,保证校园U23联赛为国内最高水平、关注度最高的U23联赛!!
职业俱乐部搞青训,也要和校园招生对接~~
然后,职业俱乐部,就是从这16支球队选秀,提前要人,也可保留学籍,可以延毕。
高校每年批20~30个足球特招名额(可以根据U23联赛成绩定),保持U18-U23,100人左右的规模,保证训练质量
这样,即便没有进入国奥,或者职业俱乐部,体特生可以拿到985的本科学历(艺术或者商科,可以延毕;就算拿不到学位,至少有学历,而且可以争文科研究生)
由这将近400多个985的招生名额(比每年五大联赛的报送指标还多),来敲动各级的青训参与,包括:
衡水、人大附、清华附等中小学;
现有的体育机构;
俱乐部办的足球学校;
甚至学而思、高思、新东方,都可以参与
体育生,就是大学生,本身也有助于提高球员的素质
而且,国家不用投入,完全是家长消减了脑袋,交钱给机构,机构来养产业
--
修改:zerro FROM 118.144.75.*
FROM 118.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