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为专题下篇:
青训!青训!
每当中国足球溃败的时候,这两个字会令人痛苦地被喊得山响。
但是四年的世界杯轮回过后,我们发现自己还是输在孩子的起跑线上。
广州恒大,在过去10年依靠金钱的投入,获得了中国足球俱乐部前所未有的辉煌。
在这辉煌中,许家印和他的恒大集团,投入了庞大的资金,希望为中国开拓出足球青训之路。
因此,一家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足校,崛起于广东清远。
当恒大足球因为资金链断裂,母公司无法再输血,而面临大厦将倾的时刻,恒大足球学校怎么样了?
新浪体育采访了在恒大足校担任过管理职务的F先生、中方教练M、给外教做翻译的Y和文化课老师H。
听他们讲述了中外教练之间理念的碰撞、无法给出答案的悖论、学生们面临的压力、足校为何不能赚钱、中国领导的通病,等等问题。
你会发现,中国足球固有的那些问题,早在这些孩子踏入足球场开始——似乎就有了命中注定的感觉。
中外思维的碰撞
2004年,笔者在采访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阿里-哈恩时,一名中国记者曾经对他的安排进行了质疑。
当时阿里-哈恩有些无奈、但是不失礼貌地回应说:“中国足球有成功的经验么?如果没有,你们请我们来,为什么不相信我们呢?”
高洪波与阿里-哈恩
要全盘相信老外那一套么?
究竟老外的那一套东西适合不适合中国?
但是打不出成绩话,他们拍拍屁股走了,中国人掏了钱,还吃了瘪怎么办?
在中外合作中,这样的碰撞无时不在。
翻译Y说:“每个年龄段的梯队都有外教,也会配一名中国助理教练协助教学。在足球专业上,他们和我们之间也讨论,但没有定论。”
“老外觉得恒大资源非常好,远远超过国外,我们那50片场地,老外一来都震惊得一塌糊涂。”
“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投入资金,无论是巴西还是西班牙,他们那边都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但是。很多老外都觉得可惜,认为没有把资源用好。问题出在管理上,有些规定——比如像企业一样严格的打卡制度,很多外教都认为匪夷所思。”
“外教还认为中国足球青训功利性太强,强度太大。西班牙训练是一周2-3练,但是恒大足校是一周7-8练,老外觉得这么高的训练强度会让小孩逐渐丧失对足球的兴趣。”
“老外主张快乐足球,先要培养年轻人的兴趣……觉得我们做得很辛苦,还不出成绩。他们会觉得中国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必要。”
但是,中国足球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多练,怎么能够笨鸟先飞地追赶上去?
亚洲孩子本来起点就低,我们按照西班牙模式快乐训练的话,也一周只练两次?
久保健英12岁就在拉玛西亚的日本训练营崭露了头角;孙兴慜到欧洲训练,每天他父亲还给他加练。
翻译Y承认说:“这一点很难讲谁的想法对,老外教练觉得很多东西是环境决定的。确实人家足球的经历经验更成体系,时间更长,我们确实应该尊重人家。”
在训练时长这个问题上,于恒大建校开始就担任外教助理的中国教练M有另一种看法。
教练M说:“我们从一开始接触足球就是特别针对于个人技术来练,从U9招生来的时候就这样。”
“在老外来看,老外认为我们定型过早,过早地进行了职业化的训练了。而且训练中是以量来堆质,更多是在为个人练。”
M教练接着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这些青训的外教觉得,很多技术上的东西,是要选手自己去练、在家练。”
“到学校训练场、在队里的时候,应该练的是团队的东西。而我们的足校里,却是用大量的时间,在练个人。”
提到孙兴慜的加练,M认为:“孙兴慜在最初肯定不是天天苦练死练的,他的加练也是针对他的技术弱项。”
“而我们在一个孩子刚刚接触足球的时候,不知道他长处、未来在哪里,进了队,就开始千篇一律地练技术。”
“外教喜欢教的内容其实是决策,他们认为踢球是需要思考的,而我们的选手踢球往往并不思考,我们很少练无球的时候身体朝向、预判这些。”
“我们青少年训练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这个。而跟老外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强调无球时的动作。并不是球不在你这里,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你就可以放松的。”
M教练也认为外教的理念,有时候会对他产生困扰,他说——
“我们一开始对老外的方法也不是特别认可,老外的理念和我们以前的青训理念,是南辕北辙的。只是老外有成绩,所以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选人选材的不同
90年代面对西乙和英甲球队,热身吃了身体和速度的亏后,中国足球就在选材上有了固定的模式和标准。
国内青训很多球队都崇尚身大力不亏的球员。所以有一种论调是,如果中国有梅西,早在选材阶段就会因为身高被刷下去了。
可在12强赛面对越南队的比赛中,虽然中国队的技术和配合弱于越南,但是身体上的优势,还是帮我们获得了3分。
对于这一点,翻译Y讲述了他和外教之间的沟通。
Y说:“平均来说,外国青少年的身体条件更好一些。带队去西班牙集训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在一开始的选材上,老外对身体条件不是很在意,尤其是门将。西班牙人认为卡西利亚斯也不是特别高啊,而我们选材的时候身高就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预测身高的时候,长不高的就淘汰了,认为没有培养价值。”
翻译Y接着说:“老外在选材时觉得头脑更重要,足球是要靠脑子来踢的。”
“他们会说梅西就很矮。但是中方教练会认为,多少个矮个里才能出一个梅西呢?”
“同样条件,当然先选穆勒这样的,高个子后天可以练出来的可能性更高。”
“和国少比赛,我们足校同龄的球队身体条件已经比一般球员好很多了,但是和国少一比还是矮一头、身体单薄了很多。”
“国少里很多人看着都不是小孩了,强壮得都能和成人比赛。所以,在选材方面很难讲我们和外教谁对谁错。”
教练M也认为在身材这一点上,我们和老外之间有很大的分歧。
他说:“足球不是单纯身材问题,老外对于这一点很反感,觉得我们在一开始就以绝对的一刀切标准强压他们选人,这对他的足球理念,造成了困扰。”
中方教练M认为:“老外选人的标准很简单,看他踢得好就行。看大局观,身体条件不像我们要求的这么严格。”
“我觉得在国内这是个误区,身体和球是练出来的。除了身高,什么不能在后天练出来呢。”
翻译Y总结说:”在碰撞中,我们和外教之间也一直在探索。西班牙和欧洲足球摸索了100年,中国想弯道超车不容易,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要向外国人借鉴。”
“我做翻译,还是觉得要学老外。可是,老外的经验在落地中国的过程中有阻力,国情不一样,小孩的条件不一样。”
“所以,很难讲到底怎么教是适合我们的,让人觉得有些迷茫。”
应该不应该有压力?
看看现在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中国队,对阵沙特的时候,竟然出现了15次回传球,队员之间宁肯给和平球,也不愿冒险进攻。
打越南的最后阶段,要不是于大宝开大脚,2比2平的最后1分钟,还在后场进行倒脚。
中国足球抗压能力差,这一点恒大足校的学员们,也是一脉相承的。
恒大足校每个年龄组都有1队、2队、3队,最多到7队。
每周六会打同年龄组的比赛,如果有的选手在比赛中出了问题,就会被降级降组。
也许你今天还是在1队,结果出了个错误,明天就被调整到3队去了。
这种压力,让每一个球员都过早地面对了残酷的竞争,也逐渐出现了类似中国国家队那种“宁烂勿错”的心态。
管理者F说:“每次打外战,我们的孩子第一场踢的往往一塌糊涂,后面越踢越好,其实能力不差。罗马尼亚、西班牙的,和对方踢,我们的表现并不差。”
“其实老外在训练课上教给了他们如何热爱、享受足球,可一到比赛,压力一上来,就不行了。”
“在恒大足球学校一旦犯错,下一年你可能就被招或买来的新人换掉了。”
“有一次,我们和越南青年队比赛后,我就想,这些在西班牙训练了三年,从国外回来的孩子,竟然打成了那样,实在是深深的惋惜。是否还值得投入?也有一丝挫败感在里面。”
在恒大担任文化课老师的H认为,2018年精英改制后,开始将文化课和足球分离,使得这些年轻人又走上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老路。
H老师说:“本来我们的文化课配置是非常好的,孩子们都要保证文化学习时间。但是现在,一到下午和晚上自习,都批条去做理疗,整个教室都空了,甚至只有几个人在,这课就没法上了。”
“和越南队打比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场上不知道怎么动,脚都不知道怎么迈。”
“其实他们能力并不比越南人差,但是却没有被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进行培养,而是被当做了踢球的工具。遇到国外顶级球队后,心理负担极重……”
翻译Y认为:“国内的足球不够纯粹,一定要赢的压力经常有很多政治因素掺杂在里面。足校把成绩和纪律看得太重,小孩都不敢发挥。”
Y接着说:“老外看不惯的还包括体罚,做不好就要满操场去跑步,老外就觉得这没有意义。足校从小学足球就给这样的压力,逼得小孩太成熟、保守了。”
“比赛中,小孩特别怕出错,我觉得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掺杂了太多压力在里面的话,小孩会逐渐出现厌倦,丧失对足球的热爱。”
但是,每一个面对体育比赛的人,都是有压力的,奥运冠军没有压力么?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战胜压力,而中国足球总是在压力面前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呢?
小时候训练的时候,不给孩子压力,他们长大就能面对压力了么?
这是一个无法厘清的悖论。
上行下效的缺失
跟随外教去过西班牙,观察了外国孩子的教练M和翻译Y对于中国青少年选手的压力训练,有自己的看法。
翻译Y说:“我们和外国孩子相比,最差的是场上的创造力。国外小孩从小对足球的感受是快乐,鼓励创造和发挥,踢错了也没关系。”
“国内做错了就要被斥责、受罚,小孩的压力特别特别大。在这方面,有的人能适应压力,但是大部分人都不适应。”
教练M的认识则很新颖,他认为足校的寄宿模式,可能反而遏制了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发展。
M说:“欧洲的孩子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足校很小就寄宿,离开了家。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非常多,特别是恒大这种圈养模式。”
“欧洲孩子是走训模式,在性格方面养成比较好,而我们的孩子缺失父母的爱。”
“简单的说,领导给了球队和球员很大压力,这时候,也许孩子和父母说一下会缓解很多,起到正面积极作用。
“而在学校里,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他不愿意和教练以及生活老师说,似乎这样说了就显得自己软弱。我们会主动去问,但是孩子还是不愿意说。”
教练M顿了一下说:“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心理是扭曲的。”
“其实投入比赛的时候,孩子们是一定会去努力的。但他们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目标不是为了什么留在一队。”
“要容许孩子犯错,但是如果他犯错后不能很好的引导,他可能就崩溃了。压力压垮的不光是一个人,甚至可能是一批。”
教练M承认:“每个球员到了后期,都不像最初到足校有执着和快乐了,每天都想到我好不容易努力来到一队,这次比赛后,就会被降级到2、3、4、5队或者普通队去,一去打比赛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教练组赛前在帮他们缓解,结果我们的校领导却给球员施加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周五晚上为了备战第二天的校内比赛,会开10分钟准备会。老外教练讲完了,校领导还来说,结果本来安排10点就去睡觉了,领导又开会开了2个多小时。”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中国足协和中国国家队的关系?
教练M说,“校领导还直接介入球队管理,说哪个球员好,哪个球员不好,哪个球员该降级去下面的队……”
好吧,实锤了,这确实是中国足球的味道。
作者:周超 编辑:武文祺 责编:朱孟
【 在 oktay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载注:新浪体育的这篇报道,是采访了从恒大足校离职四个人写成的,有些干货,但因为只是几个人的个人视角,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转载过来,供关心中国足球及青训的版友探究和讨论。
:
--
修改:oktay FROM 223.104.41.*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