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原生土壤是贫穷,巴西贫民窟和英国底层工人阶级的运动。是物资匮乏催生出的心无旁骛一心团结的精神寄托需求。现今中国早已脱离了贫穷,精神家园又安在何处?没有民 族感、荣誉感,钱能作为信仰?球员有钱了为什么不躺平,而去拼搏呢?靠兴趣拿不了冠军,靠资本金元刺激更是饮鸩止渴。
中国传统意识中实现阶级跨越的方式是个人的-读书/工作,家族式的-婚姻,更强调主体意识。因此中国人天性更适合背靠人口基数的选材,再加勤奋努力专研出成绩的个人项目。海淀大妈培养个人项目世界冠军我信,团体项目也不成。
反观中国足球,既没有环境的土壤,也没有传统意识的心灵滋养。幻想靠金钱刺激,靠政治压力,靠明星教练、明星球员的带动-带动得了自己,带动得身边的小团体,项目参与人数越多,越带不了整个队伍。中国队有一个梅西,能不能进世界杯?也不一定。
我不认可“十三亿人口选不出十一个踢球的”说法,世界强国美国,人口大国印度,也踢不好足球。国家小,人少,民族结构单一,有相同的宗教信仰,都是形成精神的纽带的优势,在团体运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理解的崇明岛模式在青训中一枝独秀的成功要素。根宝教父式的管理,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相对简单的内部人员结构。
康德说人为自己立法,踢不过也可以换一种思路。足球让蕞尔小国去踢,我们玩的是地球。
--
FROM 120.2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