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足球的经费来源是,国家拨款也就是纳税人的钱,得按专业体制流程办事。
毕竟文体不是必需品,额度非常有限,钱要花在刀刃上,但也得有长远计划(无限长)。
所以门槛就非常高,从基层体校开始就只选拔有天赋的孩子培养,
然后市队,省队,最后才是国家队,收入很一般,这个时候足球是荣誉与热爱。
运动员大多是来至农村的孩子,念体校几乎是免费的,期望就是能走出农村,有个饭碗。
基层教练是铁饭碗,收入主要是工资,成绩是能向上级组织输送好苗子,期望也就是好苗子走得更远。
没天赋的孩子想得到专业训练得走后门,拉关系,认识教练才行。
看起来门槛高,参与人数不多,但那个时候是足球人口最多,竞争最激烈,表现最好的年代。
职业足球的经费主要来源是赞助企业,办事老板说的算,灵活很多。
经费其实不多,但没必要长远规划(5年,10年就够了,国内最多几年?),
足球已经工具化,商品化,金融化了,除了广告,从地方政府交换到地皮和银行贷款,还可以找下家接盘。
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理论上能参与的人多了,只要交得起足球学校的昂贵培训费就行,实际上人数大减。
农村的孩子没钱念足校,城里的父母大多数不傻。
运动员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城里投机父母的孩子,期望是踢上球挣大钱。
基层教练没啥铁饭碗,主要收入是来自于培训费,期望是赚的多,贿赂教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机会。
还有所谓青训也只是做样子,有个架子能交差就行,根本没投入。实在不行,造不如买。
至于球队出成绩,关键位置买外援就行,成绩好了,起码能卖给下家。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不过中间过渡状态怎么没了?请大家补充。
国外的职业足球,其实也是供养体制。
球迷的门票,没天赋孩子的培训费,企业的赞助比例不太高,所以起码能生存,好点的能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也请大家补充。
--
修改:FLYBBS FROM 175.160.203.73
FROM 175.160.2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