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嚷中国足球是由于陈上台、中性名导致资本逃离、俱乐部退出,完全忽略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真实历史。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对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历史有个共识,中国足球职业化分三个阶段:
1.1994-1998,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探索,发展,老百姓喜欢,青少年基础吃专业队时代得红利,但俱乐部支撑的青训还算过得去的阶段。但后期暴露问题,这个阶段如果当时足协把握得好,就成了。但遗憾没把握好。
2.1998-2010,是中国足球走进伪职业化死胡同,表现就是俱乐部成为企业附属、基础萎缩,俱乐部说走就走,球迷心死的阶段。
3.2010-现在,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并行的重大事件,一是以恒大为代表的资本注入,俱乐部亢奋发展(称为事件A)。二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足球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称为事件B)。事件B才是控制目前足球发展的手,包括贵画这些。
==============
现在回过头说第三阶段初期,一方面,事件A让从上到下很亢奋,事件B一个代表就是2016年改革方案,那时候陈根本没上台。2016方案显然不是足协制定的,甚至也不是GWY,而是更高的意思。方案核心提出足球人口,提出俱乐部数量,最终明确提出“推动俱乐部的地域化和名称的非企业化。”可见中姓名不是陈的主意,而是老早的最高层的主意。
其实方案没错,而且抓住了阶段二的死穴。阶段二本质是伪职业化,可以想象,当时联赛到处是上海国际这种俱乐部,说走就走,今天是自己的队,明天就是敌人。而且办俱乐部就是为了打个广告,不可能安心搞青训。更重要的是中甲根本没人看,更别提中乙以下了,这种联赛能发展?能支持多少职业球员数量?有几个球迷?能有多少人口?但是人口是怎么解决的?足球操,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由于有了事件A,相当于让人们在膏肓时期吃了兴奋药物,但是,俱乐部少的情况没变,人口少的情况没变。注定失败。为什么事件A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人们更加只关注中超巨头,没人去看中乙,家长没人送孩子踢球。没有金字塔基,类比大学没有底层大学得出路,高考只有考上清北才有饭吃,考211都得失业,谁会考大学?
如果把俱乐部地域化,至少能有佛罗伦萨破产但球迷仍在,仍然重生的阶段。俱乐部就越来越多。中超没人玩,不是因为中性名,5年前中甲走得差不多了。现在到了中超而已。
--
FROM 111.19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