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带着“光环”的人物,让人唾弃。
比如,号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的张志华,背景金光闪闪,牛逼普拉斯!
注意,这不是一个传统大咖的背景渲染,毕竟你在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资料,但是人家确标榜自己是中传硕士,播音主持界的大咖?各路艺考培训机构的“抢手货”!今年8月初,貌似又跳到山西一家艺考培训机构堂而皇之的去当专家教授了。
频频走穴,用各种高大上的虚假头衔掩盖其被某所学校因作风不良被辞退的事实,张志华好样的。那又为何他会被高校辞退呢?
接下来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在此之前,咱们先说下当下高校人才引进的弊端吧。
现在高校引进人才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数字引进,相对于教学能力,学校更关注引进人才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论文发表数量。还需要考虑是否有留学经验,在权威刊物上有没有一席之地,是否拥有闪光的头衔,例如客座教授、千人计划之类的称谓。
而现在的问题是,学校花费巨资引进的人才,却往往难在讲台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就算真正站上讲台,对于教学工作的付出是否与他拿的薪酬成正比,也是高校不会、不愿去核查的事。人才引进变成了数据引进,风光无限的背后更多的是虚假繁荣,坐拥天下贤才也只是部分高校自我陶醉的话语了。
而对于一个高校最重要的群体——学生来说,大家更看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操守。无论引进的人才拥有多少骄人的科研成果,发表过多少篇学术论文,若他(她)不能把课讲好、不能把他(她)的高端学识化作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不能带给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不能算作好老师。这种情况下人才引进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这样的情况,斥巨资请某些知名人士或业界大咖在学校里挂名,再加上一个“客座教授”的头衔,好像这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极大增强了本校的师资力量,这简直就是高校间心照不宣的把戏。
但事实基本上是:这位客座教授张志华拿着不低的薪酬,每年只会来学校给同学们开几场提前做好PPT的讲座。除此之外,不能再奢求别的了。至于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批改作业就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一直被学生投诉着,压根学不到东西,导致被高校直接辞退。
直到现在,这位张志华客座教授又辗转各大艺考培训机构,继续吸金,但是,我想问一嘴:这位客座教授张志华,靠头衔营造的虚假繁荣还能走多久?
鲜亮的数据和头衔所营造出来的繁荣假象,恐难以长期为继。若高校一直以此手段来“提高”学术水准,那将会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受人敬仰的象牙塔也终将失去光芒。
--
FROM 39.155.213.*